进入老年版
退出老年版
  • 建德市“三江”治理提升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示
    发布日期:2025-05-29 09:53 来源: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建德市“三江”治理提升工程

    建设单位:杭州建德高铁新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改建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堤防加高加固9处,长8.61km

    2.护岸整治1.24km

    3.新建水闸闸站3座,改建泵站4座;

    4.加高防汛道路20.31km,沿线排水涵管出口设置拍门32处;

    5.新(扩)建滨水步道35.14km

    6.生态修复滩地2处;

    7.新建管理中心1处,防汛物资基地1处,保洁站3处,沿线设15处便民服务点。

    8.结合产业布局和站点布置,设置景观文化节点8处,亲水便民设施以及亮化工程,沿线标准化和智慧化系统。

    建设地点:建德市新安江沿线,建德市兰江沿线

    工程总投资:85379万元

    建设工期:48个月

    二、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

    项目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分布如下

    1  项目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分布

    序号

    敏感点名称

    X(°)

    Y(°)

    保护对象及内容

    与本工程关系

    环境功能区

    1

    新安江街道

    白沙社区

    119.2814289

    29.46732337

    居民

    邻近

    二类

    2

    新安社区

    119.2922436

    29.47101409

    居民

    邻近

    二类

    3

    丰产村

    119.3060194

    29.4746619

    居民

    邻近

    二类

    4

    溪头社区

    119.3004208

    29.4811418

    居民

    邻近

    二类

    5

    洋溪街道

    洋安社区

    119.3105722

    29.50609686

    居民

    邻近

    二类

    6

    青龙头社区

    119.3502689

    29.52146055

    居民

    邻近

    二类

    7

    朱池社区

    119.3373943

    29.51716902

    居民

    邻近

    二类

    8

    洋溪社区

    119.3126751

    29.51193334

    居民

    邻近

    二类

    9

    下涯镇

    下涯村

    119.3709798

    29.5266028

    居民

    邻近

    二类

    10

    施家村

    119.400173

    29.52578741

    居民

    邻近

    二类

    11

    马目村

    119.3885858

    29.50166898

    居民

    邻近

    二类

    12

    之江村

    119.3702074

    29.49692684

    居民

    邻近

    二类

    13

    江湾村

    119.3541141

    29.50121837

    居民

    邻近

    二类

    14

    丰和村

    119.4311579

    29.53505712

    居民

    邻近

    二类

    15

    梅城镇

    姜山村

    119.4579811

    29.53631654

    居民

    邻近

    二类

    16

    葛家村

    119.4814987

    29.53717485

    居民

    邻近

    二类

    17

    南峰村

    119.4943733

    29.53528658

    居民

    邻近

    二类

    18

    徐村(非行政村)

    119.535057

    29.50086847

    居民

    邻近

    二类

    19

    蔡家坟(非行政村)

    119.5412368

    29.49657693

    居民

    邻近

    二类

    20

    滨江村

    119.5341129

    29.48332682

    居民

    邻近

    二类

    21

    大洋镇

    大洋村

    119.2814289

    29.46732337

    居民

    邻近

    二类

    22

    鲁塘村

    119.2922436

    29.47101409

    居民

    邻近

    二类

    23

    麻车村

    119.3060194

    29.4746619

    居民

    邻近

    二类

    24

    三河村

    119.3004208

    29.4811418

    居民

    邻近

    二类

    注:保护对象及内容中为本项目评价范围200m范围内的居民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概述

    施工期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施工期主要废水来源为混凝土养护废水,污染物为悬浮物以及少量油污,要求设置隔油和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基坑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要求沉淀池处理后回用;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和石油类,要求设置隔油池、沉淀池处理后回用;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为COD、氨氮,要求经临时化粪池处理后,委托清运;围堰施工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要求尽量在枯水期进行围堰的修筑与拆除,特别是有灌溉取水的河道,应在施工围堰区采用防污屏保护措施。

    通过以上施工期废水防治措施,预期可将施工期废水影响降至最低,施工期的影响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影响是短暂的。

    施工期地下水环境环境影响:工程施工局部基坑开挖较深,施工过程可能导致施工区域地下水水位有所下降,但由于新安江和兰江地表水具有较强的水力联系,区域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且本工程为线型工程的特点,开挖破坏范围有限,施工时限短,因此工程施工不会造成工程区域的地下水位产生明显影响。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施工期大气污染源包括各类施工机械设备、车辆运转产生的燃油废气,主要污染因子为SO2NO2TSP,通过无组织方式释放,要求使用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油机械设备;作业面扬尘、施工运输车辆扬尘、物料堆场扬尘,要求施工场地采取洒水降尘,加强施工、运输车辆管理;河道疏浚底泥堆置产生的臭气要求堆置地点布置在理居民点50m范围外,且采取加土覆盖和必要的绿化措施。总体而言,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影响将会消失。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施工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施工期噪声源主要来自场地平整、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时机械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以及汽车、货车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施工机械一般位于露天,噪声传播距离远,影响范围大,是重要的临时性噪声源。要求施工期通过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安排施工计划、管理施工机械等措施来降低施工期噪声的影响。施工期噪声的影响是暂时的和可逆的,随着施工的结束影响将会消失。

    固体废弃物: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弃土、弃渣及生活垃圾,要求弃土尽量回填,不能回填的弃土和其它应按要求运输至弃渣场,弃渣场应按设计要求监测,设置排水沟和沉砂池,落实防渗措施。生活垃圾要求设置垃圾桶,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落实固体废物防治措施后施工期固废对周围影响较小。

    生态环境影响:施工期生态影响主要来源于临时占地对植被的影响,施工过程的废水、噪声、废气对周围动植物的扰动。临时占地的影响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将通过恢复原有土地用途和植被的方式降低影响,随着植被自然演替,临时占地破坏的生态环境在施工结束后将逐步恢复。对动植物的扰动要求通过施工期噪声、废气、废水的管理来降低对周围动植物的影响。

    通过各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对项目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周边生态环境将逐步得到恢复,总体而言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运行期

    运行期水环境影响:项目堤防加固及水复毁修、滨水步道、防汛通道贯通、生态修复工程在运行期自身不产生水体污染物,项目对堤防的防渗和抬高处理、生态修复可减少因雨水冲刷带入河道的泥沙,对水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运行期新增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利用周边公厕解决生活废水排放问题,正常情况下废水可纳管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

    地下水环境影响:本工程为地表河道工程,工程实施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浅层地下水。总体而言由于浅层地下水与河道水体密切联通,河道水体对浅层地下水水质具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多数情况下,河道水体向浅层地下水补给量有限,河道水体水质对浅层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影响有限。

    声环境:本工程运行期噪声源主要来自新、改建的排涝泵站运行,经预测,距离昼夜各泵站20m处的环境噪声值可达到2类区标准。各泵站20m范围内无声环境敏感目标,20m范围外的敏感目标处昼夜间叠加现状值后可达二类声环境标准要求。各泵站的运行对周边声环境敏感点影响较小。

    生态环境:项目对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永久占地产生的生物量损失,工程河道两岸部分堤防采用草皮护坡、人工种植绿化树种及防护林等,可有效弥补工程建设对区域植被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占地补偿费等措施来缓解由此对陆域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本工程建成后,随着岸边绿化带地营造,更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岸上雨水径流中夹带的污染物质不易直接排入河道,水质的改善势必有利于鱼类等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优化。

    污染物管理影响:运行期因管理产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新增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管理人员利用周边公厕解决生活废水排放问题,正常情况下废水可纳管排放,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垃圾,防止垃圾腐败,生各种有害物质,产生二次污染。在采取以上措施后,管理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

    四、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及运行期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如下:

    2  项目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时期

    项目

    具体措施

    建设前期

    /

    1.对需征用的土地、拆迁房屋及其它设施,按要求实施相关的补偿、安置方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

    2.专项设施应按不小于原有规模就近调整复建,应先建后拆,减少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施工期

    水环境

    1.疏浚泥浆尾水经沉淀池沉淀、pH加药处理后达标回用于施工生产或是道路洒水。

    2.基坑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区内生产以及地面洒水

    3.泥浆废水设置隔油和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建筑或施工场地洒水,不外排。

    4.施工机械和车辆冲洗废水设置隔油沉淀池进行含油废水处理,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施工及周边绿化及道路洒水

    5.其它施工废水主要为围堰填筑及拆除使得附近水体浊度增加,水质下降,要求应尽量在枯水期进行围堰的修筑与拆除,特别是有灌溉取水的河道,应在施工围堰区采用防污屏保护措施。

    6.生活污水要求施工单位进场之前应先设置临时公厕,厕所需设化粪池,并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化粪池废水。

    7.另要求采取各类施工管理方式降低水环境影响

    环境空气

    本工程施工期空气污染主要为扬尘污染、泥堆置产生的臭气和临时食堂油烟废气施工期可采取如下措施:

    1.在施工工区周围设立简易隔离围屏,将施工工区与外环境隔离,减少施工扬尘对外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采取喷雾方式防治扬尘污染

    2.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区的规划管理,建筑材料(主要是黄沙、石子)的堆场应定点定位,并采取定期撒水、简易覆盖等适当的防尘措施。

    3.定期洒水清扫运输车进出的主干道、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湿润,并尽量减缓行驶车速加强运输管理,坚持文明装卸,避免袋装水泥散包运输车辆卸完货后应清洗车厢工作车辆及运输车辆在离开施工区时冲洗轮胎,检查装车质量。

    4.在无雨日进行洒水降尘,在干燥大风天气情况下要求1天洒水 4~5次。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湿润,以减少汽车轮胎与路面接触而引起的地面扬尘污染。

    5.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机械、车辆,对于排放废气较多的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另外,应尽量远用质量高、大气环境影响小的燃料。

    6.加强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尽最减少因机械、车辆状况不佳造成的空气污染。

    7.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禁止以柴油为燃料的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减少颗粒物排放。采用密闭式车辆运输砂土、垃圾。

    8.严格执行《在用汽车报废标准》,推行强制更新报废制度,对于发动机耗油多、效率低、排放尾气超标的老、旧车辆,及时更新。

    9.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施工期间周围道路的交通组织,避免因施工而造成交通堵塞;减少因此而产生的怠速废气排放。运送弃土方和淤泥车辆要求全密封。

    10.底泥堆置要求堆置地点布置在理居民点50m范围外,且采取加土覆盖和必要的绿化措施。

    11.临时食堂要求配备高效油烟净化器,产生的油烟经处理后通过不低于15m的高空排气筒排放。

    声环境

    施工期噪声来源于施工机械运行产生的噪声,要求:

    合理布局施工现场,避免在同一地点安排大量动力机械设施,避免局部声级过高。

    1.施工单位应尽可能选择低噪声作业机械,禁止不符合国家噪声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进入工区,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2.及时修理和改进施工机械和车辆,加强文明施工,杜绝施工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因维护不当而产生的其它噪声。

    3.在施工场两侧和高噪声设备周围设立一定高度的简易隔声屏,以缓解噪声影响。噪声屏障约可降噪10dB,可有效降低环境敏感点噪声级。

    4.结合水土保持,搞好道路两侧及施工生活区的绿化,增加绿化面积,也可起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5.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每天 2200 至次后600禁止打桩等高噪声机械作业,若工程急需在夜间施工应向当地行政执法部门申请,获批准后方可在指定日期进行,并将施工期限向沿线居民公告。

    固体废物

    工程施工过程中开挖的土石方应尽可能用于回填及综合利用,对无法回填的弃渣,按要求运输至弃渣场

    施工单位加强施工工区生活垃圾的管理,分类设置垃圾箱,并定期委托当地环卫部门予以清运,不得随意丢弃。

    改建泵站更换的旧设备,要求送物资回收公司回收,不可对外排放。

    地下水

    1.减少基坑降水时间,保持降水的连续性,尽量避免间歇性和反复性的不连续抽水。

    2.做好基坑支护和基坑围护止水,可以较好减弱基坑内外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有效减少抽排地下水量和控制基坑外的水位。

    3.在基坑开挖中保证施工机械的清洁,并严格文明、规范施工,避免油污等跑冒滴漏进而污染地下水。

    4.做好施工、建筑、材料等的存放、使用管理,避免受到雨水的冲刷而进入地下水环境。

    5.在开挖基坑四周设置必要的拦挡措施,避免地面降水汇集后流入基坑,导致地面降水直接进入地下水系统。

    6.保证护岸工程选用的建筑材料及回填土料等是环保清洁的。

    7.弃渣场应做好防渗处理,采取严格高标准的防渗措施。建议采取30cmP8抗渗混凝土+黏土防渗层,确保防渗性能与1.5厚黏土防渗层等效,防渗系数K1*10-7cm/s。弃渣场沉淀池铺设防渗层,场地中心向四周设置排水沟,排水沟连接沉淀池。对尾水进行强制处理,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排入附近施工河道。

    水土保持

    根据防治责任范围准确、治理措施布局合理、技术指标可行、方案实施经济有效的原则,根据工程的特点以及对水土流失影响、自然条件,将水土流失防治分为7个防治分区。根据不同防治区特点采取绿化覆土、景观绿化,设置临时排水沟、沉砂池、边坡临时防护等措施

    生态环境

    陆域生态:

    1.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布置施工总平图,尽量减少施工临时占地面积,并少占耕地。

    2.对于工程河道占用的农田等设施将对当地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水土保持带来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在建设前必须做好相应的补偿、安置工作。

    3.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除建筑垃圾并平整,恢复植进,占用的耕地应及时恢复其土地利用类型。工程永久占地范围内除永久建筑物占地和水面外,也应及时、尽量恢复植被进行绿化。

    4.为减少对施工作业区陆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禁止施工人员捕食野生动物.提高施工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一旦发现保护级野生动植物,应立即向上级报告,禁止私自处理,上级部门应联系林业等部门,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立即采取移栽、捕捉放生等保护措施。

    5.避免夜间施工,滤少夜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的影响。

    6.应尽量避免施工时对鸟类巢的破坏,尤其是产卵期,杜绝施工人员骚扰正在产卵的鸟类,或是擅自捣其鸟蛋。

    7.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缩短施工时间,以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完毕,应将临时占用的施工场地和施工临时道路恢复原状,组织复耕或植被恢复。结合工程生态修复工程进行河道边坡修复、近岸基底改造和植物种植、沉水植物恢复。

    水生生态:

    1.为降低施工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沙石的散落;严格按施工要求分段进行,有利于底柄动物的迁移。

    2.尽量保持原生的水生植物的种类多样性,尽量避免和减少对原来植物的破坏。在施工规划及过程中,发现有名树古木立刻进行标志,进行原地或异地移植。

    3.对施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禁止施工人员捕食野主动物,提高施工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一旦发现保护级动植物,应立即向上级报告,禁止私自处理。上级部门应联系林业等部门,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立即采取移栽、捕捉放生等保护措施

    4.规范施工活动,防止人为对工程范面外土壤、植被的破坏。

    5.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缩短施工时间以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完毕,应将临时占用的施工场地和施工临时道路恢复原状,组织复耕或植被恢复。

    运行期

    水环境

    1.加强河道航行船舶管理,全面禁止船舶向河道排放含油废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2.区域水环境治理的重点是污染源治理,只有在区域污染源治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工程的环境效益。在本工程沿线应加大治水力度,根据“一河一策”制定方案,加强污染源治理,包括工业点源治理、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治理等。

    生态环境

    陆生生态:

    1.工程河道沿线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并设置合理的绿化植被种类组合,以利于小型动物的栖息和迁移扩散。

    2.加强对河道航运的管理,夜间尽量避先通行船只鸣笛,以减少对区域生活的野生动物的干扰。

    水生生态:

    加强对绿化品种的维护,尽量保持原来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以保护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河岸设计中关注方案布置的生态景观效应,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生态修复工程中植物种类应优先选用乡土作物如芦苇等,严禁采用外来物种,避免发生外来物种侵现象。

    声环境

    项目运行期噪声主要来自于闸站、泵站运行。

    1.闸门、泵站设计时,首先应选用振动小,噪声低的闸门启闭机、水泵及其它配套设备,并对闸门启闭机及水泵基础、机房等采取减振、隔声等措施。

    2.在泵房及闸门启闭机房附近,如条件许可,建议进行绿化种植,尤其应在面向敏感目标的方向密植高大乔木。

    3.加强对闸门、水泵等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减少设备非正常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避免因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或者对某些故障的处理不当而导致设备噪声。

    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建德市“三江”治理提升工程符合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符合《钱塘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符合《钱塘江流域防洪规划》,符合《杭州市拥江发展行动规划》(2019年),符合“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新安江-泷江分区规划,符合《建德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年)、《建德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20092020)》、《建德市全域幸福河建设规划》、《建德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符合《建德市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符合《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项目通过堤防加固及水毁修复,滨水步道贯通提升,滩地治理、生态修复及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补齐新安江水库9孔泄洪和钱塘江流域大洪水暴露出的三江干流防洪薄弱短板

    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施工过程中的“三废”排放和施工噪声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但影响程度轻微,且多为局部的和可逆的,通过加强施工管理、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可以得到有效减免。施工活动可能影响水质、惊扰鸟类和鱼类等,应严格落实本环评提出的环境敏感区保护措施、植被恢复措施、水土保持措施、污染防治措施等,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有限范围。

    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工程总体上不影响区域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不影响生态环境功能正常发挥。本项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降低建德市洪水风险,有利于确保建德市沿岸防洪安全,进一步保障钱塘江流域长治久安,维持两岸湿地范围相对稳定,有利于促进建德市兰江、新安江河道生态功能提升。

    综合以上因素,在落实环评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后,本工程建设在环境上是可行的。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对象、范围及主要事项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有关团体和个人可就本项目的环境保护对策或其他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相关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说明理由。若需进一步了解项目相关信息,在本公告期限内,可向建设单位或者环评单位索取本项目环评文件。

    七、公众提出意见的期限

    公众对本建设项目及以上内容有环境保护意见的,可在公告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2023116-202322日),电话、书面向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出。

    八、公众意见反馈途径

    公众可以在有关信息公开后,可以以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意见或建议。为更好地进行意见反馈,请留下您的具体联系方式。

    1、杭州建德高铁新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

    联系人:刘俊杰     联系电话:13777576393

    2、浙江清雨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环评单位)

    联系人:罗雪萍     联系电话:0751-56062626

    3、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64780217

    地址:建德市洋溪街道洋安新城荷映路113

    公告发布单位:杭州建德高铁新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公告发布时间:202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