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流物流几何级增长,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类风险隐患快速增加,风险防控难度加大,各类事故易发多发,地震、地质灾害、洪灾、台风、泥石流等极端灾害也明显增多,应急救援任务十分繁重。
2018年,中央作出机构改革决策,将11个部门的13项职能整合组建应急管理机构,其中应急救援队伍(以下简称救援队伍)建设是应急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社会现实的要求,更是民生的关注,有利于更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在事故和灾难面前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损失。根据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我市初步建立了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民兵救援力量为突击、以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以乡镇(街道)和企业专业救援队伍为基础、以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目前,我市共有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支39人,民兵应急连1支120人,公路抢险应急救援大队等专业救援队伍18支654人,乡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16支800人等政府救援力量,社会救援队伍7支300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由原消防机构改革而来,直属应急管理部管理,民兵救援力量日常管理人武部为主,乡镇(街道)救援队伍以乡镇(街道)管理,专业救援队伍以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企业救援队伍由企业负责。本提案主要涉及社会救援队伍。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社会救援队伍的发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在浙江绍兴调研时强调,社会救援力量是我国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引导、强化服务,积极支持和规范队伍建设发展,推动社会救援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一、我市社会救援队伍的基本情况
目前7支社会救援队伍都是通过民政注册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多是以俱乐部进行救援活动的半职业救援队。这7支社会救援队伍这些分别是危化品事故应急中心、矿山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大队、扬帆救援服务中心、民安公益救援队、水上应急救援中心、新安山地救援队、惠民森林消防大队。其中,危化品事故应急中心主要负责参与危化品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30余人的队员中囊括化学工程与工艺、热动力、化工安全等专业技术专家。同时配备有应急指挥车、救援装备车、消防车、重型防化服、防火服等应急救援装备物资。矿山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大队现有队员23名,并不断吸收有多年矿山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队伍,配备有医疗救援车、江淮救援运输车、高倍数泡沫灭火机等救援设备,随时服务于矿山企业所需的应急救援项目。扬帆救援服务中心的4支中队擅长水域救援,现配备有各类救援车辆、无人机、水下声呐、水下摄像机、各类冲锋舟等水上救援设备,50名队员全部持有红十字救护证,并不断参与消防地震急救等多种类型救援培训。民安公益救援队由40名户外爱好者组成,主要应对自然灾害、野外遇险、弱势群体救助等紧急情况处置,救援队中多人获得国家地震建筑物塌方等多项证书,具备野外救援资质,现有各种马力冲锋舟、山地救援装备等装备。水上应急救援中心救援队伍是一支省级水上专业救援队伍,现有队员36人,其中19人为国家体育总局水上救生员,现有装备GT19012庞巴迪摩托艇、海的40p玻璃钢快艇等。新安山地救援队现有正式队员30名,拥有四冲程水泵、升降式应急照明系统、救援登山绳索、手划艇等设备,主要承担意外事件发生后的抢险抢修、安全保卫工作。惠民森林消防大队是省级森林消防机降队伍,现有队员50人,均持有专业培训证书,配备有消防车、山地车、无人侦察机、高压水泵等森林火灾救援装备。
总体来说,建德市目前的7支社会救援队伍均有一定的事故救援能力和救援素质,其人员主要由业余运动员、户外运动爱好者、公益志愿者、个体经营者等组成。队员们每年积极参与红十字会、体育局举办的各项救援技能培训,另外也参加国家、国际机构组织的一些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关专业证书,配备了各自擅长领域的救援专业装备,在走失人员搜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急知识宣传、大型活动安保等公益性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5.28地质灾害事故”、大洋“6.25”防汛等。
二、我市社会救援队伍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我市社会救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7支社会救援队伍的身影活跃在各个救援现场,成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救援队伍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能力欠缺。由于社会救援队伍主要为自主管理为主,民政、红十字会、应急部门的指导管理不够,队伍管理和应急救援处置统筹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一是在制定队员训练、培训、演练活动次数过少;二是尚未严格落实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对救援行动缺乏总结评估;三是落实 24 小时值守备勤不到位,未能做到接到动员或调派指令后 30 分钟内完成集结并及时赶赴现场处置;四是救援时队伍比较松散,缺乏组织性。
2.救援力量不足。人员配备方面,各队核心骨干人员、专职人员薄弱;存在超龄队员(不在25 周岁-55 周岁范围内),身体素质不足以参与高强度救援行动;救援过程中存在未持证参加救援行动现象,专业性不够,社会救援队伍中尚未能做到人人具备一项专业救援能力。装备配备方面,生命探测仪、声呐、卫星电话精密破拆工具等高端设备缺少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配备运输保障车辆数量和橡皮艇、冲锋舟等数量不足。
3.救援保障不全。一方面是场地保障不足。部分救援队固定、独立的办公场所面积不到200 平方米。另一方面是保险机制不完善。目前各队队员参加了人身伤害、意外保险,但保险公司针对应急救援领域的保险产品不够完善,保险金额和时间无法符合救援行为的需要。另外,救援队员都是来着社会各岗位的人员,救援行动难免会对队员的生活工作产生影响,甚至会使他们面临紧急损失或者失业的风险。
4.资金保障缺乏。建德的7支救援队伍的日常工作经费主要采取向各部门、乡镇街道争取为主,主要用于购买救援装备、队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救援行动中产生的费用以队员自费为主,由于利益保障机制缺失、保障标准不一,经费来源缺乏,队伍之间很不平衡,有后继乏力的趋势。
三、加强我市社会救援队伍的建议
1.要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政府部门(单位)鼓励社会救援队伍组织开展党建试点,并选派指导员或联络员,帮助社会救援队伍组织建立党支部,强化组织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在应急救援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社会救援队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社会救援队伍要根据本队的专业特点、队员素质有针对性的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一些专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认可的相关专业技能证书,朝着应急救援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力量统一编写社会救援队伍基础培训实施内容,规范训练标准。依托现有的消防救援大队场地、人武部训练场等地,搭建综合、专业、社会救援力量协同训练基地。每年邀请应急救援方面的专家集中对社会救援队伍骨干进行业务培训至少2次,把社会救援队伍中骨干人员送到国家和省、市参加业务培训,将新技能、新方法带回队伍中进行传授,以点带面,更快更好地提升社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
3.要补齐救援装备短板。一方面要配齐专业救援装备。政府部门可以鼓励社会捐助或设立专项资金,以采购、租赁的形式配备高端救援设备给社会救援队伍使用,提高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另一方面要实现资源共享。相关部门建立市级、乡镇(街道)级的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库,增添一些符合建德市风险隐患的,能参与洪涝、火灾、地质灾害、安全生产等方面救援的应急装备。允许社会救援队伍借用相关装备进行日常训练,如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过程中统筹协调使用各类救援物资装备。同时,统一信息通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救援队伍应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110应急联动上报的救援信息通报给有处置特长的社会救援队伍。
4.要建立统筹协作机制。一是建立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将社会救援队伍纳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每年召开一次联席成员单位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综合、专业、社会救援力量联席会议,研讨联合救援、协同配合的机制,完善预警预防和应急响应措施。应急救援联席成员单位每年制定演练计划,开展社会救援力量参与的联合演练,加强磨合,提高协同,形成政府救援力量和社会救援力量良性协作机制,确保有序救援。二是救援队之间应建立相互协作机制,按乡镇(街道)划分将各队队员临时组建成“第一处置力量”。各队接到突发事件发生信息通报后,通知事发地居住的队员第一时间在事发地集结,第一时间参与处置,为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
5.要建立救援专项资金。在落实《建德市培育支持社会救援队伍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统筹、整合各级各部门对我市社会救援队伍的补助资金,设立应急救援专项资金,根据该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管理,具体用于社会救援队伍购买保险、应急装备采购、人员培训、技能比武、应急演练、出警施救等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应急抢险救援活动等支出。专项资金设立后,建立使用台账,务必做到专款专用,其他部门不再安排资金补助社会救援队伍。
6.要积极开展广泛宣传。将社会救援队伍纳入政府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体系。在“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日”、“地球日”等特定的应急宣传日和其他日常宣传活动中,邀请社会救援队伍共同参与。社会队伍充分利用自身技术特长,为广大师生、企业职工、社会人员讲授防溺水、火灾逃生、地震逃生等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救援队伍和队员,政府要给予适当奖励和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