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16393/2025-0074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建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5-02-27 | ||
有效性: | 规范性文件登记: | ||||
文件编号: |
2024年,建德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为主线,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规范行政行为,为建德高质量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文旅共富样本”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一、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突出成效
(一)聚焦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1.合法性审查能力不断提升。推进县乡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改革工作,完成两批法治审查员任命。规范合法性审查全流程,制定《建德市行政合法性审查中心协同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办法》《建德市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制发《建德市县乡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改革制度汇编》。实现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全年共审查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111件、规范性文件17件。
2.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打造以“周通报”“月上门”“季约谈”“年报告”为核心的行政争议预防化解县域联动协作机制。以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为目标,建机制、聚合力,多年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调撤率均保持较高水平。2024年,市本级新收行政复议申请256件,同比增长61.01%,复议诉讼收案比值为2.8,复议调撤率41.26%;全市行政诉讼一审发案91件,诉讼调撤率32.65%。
(二)聚焦便民助企服务,法治营商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1.推进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在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开设法治服务专窗,2024年共办件2169件。打造涉企“行政复议四快通道”,推进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快立、快调、快审、快结”,该事项成功入选杭州市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重点项目清单。2024年共办理涉企复议案件74件,案件平均审理期限缩短至41.77天;走访民营企业218家,审查合同249件,解决企业法律问题192个,为企业减少损失900余万元。
2.深化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聚焦建德市重点产业,开展化工、草莓产业合规指导清单研究及制定,着力打造以“清单+案例”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合规体系。依托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法治服务专区,打造跨领域、跨类别的企业合规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合规建设服务。在建德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化工园区成立化工产业合规指导驿站,推动企业从“要我合规”转为“我要合规”。
3.畅通“线上+线下”双渠道强力助企。线上建立“17(益企)服”平台,启用“17(益企)服”驾驶舱,实现企业问题数据一网归集、问题交办一键直达、问题处置一码跟踪、解决情况一屏统揽。今年以来共归集诉求类问题2357件,问题解决率99.41%,办理满意率99.49%。线下强化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设立“1+5+N”企业服务矩阵,形成为企服务“同心圆”;启用“行走的办事大厅”—企业服务移动专车,助企专员常态化跑项目、进园区、走企业,全面实现企业“点单”、专业队伍“代办”、重大项目“陪办”、全员政务“帮办”的服务模式。
(三)聚焦法律服务供给,法护民生能力实现提质增效
1.做实矛盾纠纷化解成效。开展“抓源促治、强基固本”人民调解专项行动,推进落实“首席调解员”制度,深化党建统领“楼里微光”做法,指导成立电力行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完善校园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实现16个镇街专职调解员全覆盖,成功推选3名杭州市“新锐调解员”,扩大“新武德”“大脚板”等品牌调委会影响力。
2.推动法律服务提质增效。依托“12348”热线与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点,整合律师、公证等行业资源与社会治理中心、检察院等部门法律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闭环、法律服务资源综合集成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2024年共完成公共法律服务办件14686件,提供法律咨询2479件、法律援助1522件,挽回当事人损失120余万。
3.深化法治素养提升。制定《2024年建德市“百场普法宣讲进基层”活动方案》等多个普法方案,印发《杭州市村(居)民法治素养基准(第一版)百问百答》,开展“法护青苗”“民法典,我想向你表白”“宪法与浙江”等普法宣传主题活动,做优“开学法治第一课”“小楼说法”“主题法日”等普法品牌,完成杭州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超过90%的覆盖目标。2024年共举办各类普法讲座243场次,惠及25000余人次。
(四)聚焦规范行政执法,行政执法能力充分发挥效能
1.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组织全市各部门、镇街行政执法人员共498人参加2024年度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考试。同时有序开展执法证清理工作,实施行政执法证件动态管理,今年以来共审核证件申请756次,其中证件注销申请57次,跨区换证申请11次。
2.持续提升“行政检查”基层治理效能。深化推进“综合查一次”工作,全面梳理需要协同执法的群众关注热点、行业治理难点、中心工作重点和部门监管盲点,形成37个领域71项“综合查一次”检查事项清单。我市全年行政检查计划从610个统筹至223个,入企检查户次同比降低29.28%,入企检查问题监管纠正率同比由7.10%增加到22.09%。全市开展“综合查一次”比例已达53.39%,较去年仍增长了25.59个百分点,累计减少对企业干扰2715次。
3.持续加大行政执法监督能动作用。推进行政执法监督规范化建设,强化数字化行政执法监督应用等平台协同效用,形成问题线索监测、分析研判、预警通报、督办销号的全链闭环体系。对涉企检查过度、执法裁量不当、执法不作为、逐利执法等问题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对社会公众投诉举报的行政执法违法问题启动个案监督。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法治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市仍有部分单位承担法治工作的专职人员不足,法治力量配备不足与法治政府建设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法治机构有待进一步健全。法律专业人才力量与统筹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仍存在差距,镇街法治人才尤其短缺,法治队伍力量仍待扩充。
(二)执法规范化能力有待提升。执法水平参差不齐,镇街法治建设相对薄弱,行政执法中教育引导、行政指导等柔性方法运用不足,对执法规范化重视不够、能力不强。执法程序缺少规范,办理行政执法案件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不高,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程序不合法被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撤销的行政行为仍然存在。
三、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一)高度重视,统筹谋划,深入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履职责任
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及时传达落实省委依法治省委员会、杭州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精神,听取法治建德、法治政府工作报告,审议通过《2024年法治建德建设工作要点》,及时部署法治建德工作。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八进”工作,今年以来,全市开展法治宣传325场,覆盖人数达1.2万余人次。
(二)加强调研,抓好落实,充分发挥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核心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建德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方案》,主要负责人不断加强法治调研,切实履行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法治政府建设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职责。召开府院联席会议,及时研究、部署一段时期以来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措施。扎实推进领导干部述职述德述廉述法四位一体的汇报机制,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法治工作纳入年度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将是否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方面表现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重要参考依据。
(三)强化监督,依法行政,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走深走实
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成立评查小组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谋划培育有辨识度的法治建设项目14项,其中1项入选杭州市有辨识度有影响力法治建设成果市级培育项目名单。紧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努力运用法治手段化解风险,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确保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责任落实到位。
四、2025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以法治理念为引领,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归集梳理国家、省、市、县惠企政策,按照兑现事项的适用对象、兑现要点、适用条件等要素进行政策颗粒化拆分,做到涉企政策智能推送,惠企红利精准“落袋”。依托“17(益企)服”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供需对接体系,畅通企业之间互相沟通的渠道,通过打造线上“产品超市”的方式,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破除信息壁垒,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以诉源治理为动力,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持续强化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发挥,深入开展行政复议法宣传贯彻,利用社会治理中心诉讼、复议、信访窗口并排设立的优势,加大复议引流力度,把握杭州市局行政复议“一区一品”机制建设契机,深入挖掘、提炼建德行政争议化解工作经验,努力打造以“周通报”“月上门”“季约谈”“年报告”为核心的具有建德辨识度的行政争议预防化解县域联动协作机制。
(三)以法治审查为抓手,促进合法性审查协审高效
持续推进决策规范化,进一步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和重大行政决策征集工作,严格把控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发、修订、废止全流程,紧盯重大行政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各项问题,确保各项政策、各类重大工程项目合法合规落实完成。聚合专家力量,持续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向政府治理、行政执法各个领域延伸,为政府决策提供更深层次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