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17556/2025-0012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建德市三都镇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5-01-08 | ||
有效性: | 规范性文件登记: | ||||
文件编号: |
2024年以来,三都镇对照市委十五届五次、六次全会报告,重点围绕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三支队伍”建设、“五大会战”等重点工作,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今年,三都镇获评浙江省“五水共治”优秀乡镇、杭州市“五水共治”二十佳镇街,成功创建第五批浙江省戏曲之乡、杭州市音乐特色乡镇、杭州市戏剧特色乡村,三都镇创业陪跑空间创建为杭州市创业陪跑空间,为建德市首家。
一、2024年总结
(一)协同发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经济运行动能增强。1-11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55万元,同比增长10.03%;其中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1272.7万元,同比增长30.07%;零售业完成销售额5550万元,同比增长2.75%;完成制造业投资1635万元,同比增长8.4%。全年引进外资500万美元,排全市第一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是农业产业“多点开花”。以后源溪流域综合整治、绿色农田试点示范、“红绿灯”产业提升、绿色转换环境综合治理、绿色水电促进共富项目试点为代表的“五大”工程为抓手,把“绿色颜值”变“绿色产值”。与19个村联合成立建德市聚能富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500余万元,整合镇域6座小水电统一运维管理、统一技改提升、统一收益分配,助力移民村级消薄增收。全年实施项目42个,总投资1.21亿元,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签约,新和村石斑鱼综合种养项目、大库湾香榧油加工项目、八亩丘生态茶叶产业园项目等一批农业产业示范试点项目落地投产。加强地校合作,与浙大李红叶教授、农林大张敏教授开展课题研究,引进柑橘新品种5个。开展石斑鱼、柑桔标准地建设,招引农业技术团队3个,增加农业技能人才13人。三江荟联合体柑桔全产业链年产值达5.42亿元,增长率超过46%;石斑鱼产量达3.5万斤,增收190万元/年;西红花扩面种植200余亩,产值增长540余万元,开发西红花酒、面膜等衍生产品11款。全镇农业主体总量达206家,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48亿元,同比增长5.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万元,同比增长5%,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文旅市场亮点纷呈。总投资超亿元的亲子主题酒店星辰蔓居、八亩丘漫樱农文旅综合体项目对外营业,全镇新增民宿、酒店5家,新增村咖、乡村音乐学校等文旅业态9家。全力保障三江口EOD项目,预计12月底入库。举办乡村梦想宠物乐园开园系列、首届三江簪花秀、“渔”你“乡”遇暖冬草坪音乐趴等市场化文旅活动10场次,实现旅游人数80万人次,旅游收入9200万元。与杭州国际学校合作,开展“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三都非遗走进国际学校、外国友人来三都体验非遗水上婚礼等系列活动。镇头水库文化展示馆被认定为浙江省第三批乡村博物馆,钱天生认定为杭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二)坚守底线,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
一是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开展特殊家庭慰问、低保、低边、特困等人员走访慰问,发放补助资金165万元。平稳有序完成三都上街幼儿园撤并工作。关注“一老一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心青少年成长等亲子志愿服务活动21次;投入15万元改建三都村居家照料中心,投入70余万元对三都镇居家养老中心进行内部提升,全镇19个村实现老年食堂(助餐点)全覆盖。“山里朋友”服务队荣获“筑梦杭州 志愿同行”2024年度杭州市志愿服务爱心“微梦想项目优胜奖”。
二是镇村颜值不断提升。积极推进省级现代化美丽城镇项目10个,已完工6个,被列入2025年现代化美丽城镇省级示范镇创建验收乡镇。三都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加速实施,梓里村被认定为浙江省第十三批(2025年度)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成功争取150万元的2024年度建德市美丽乡村“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实施四好农村公路项目2个,全力推进桐溪大桥连接线工程和共同富裕下山集聚新型城镇化安置房建设工程,三江口区块水系连通工程已投入使用。推进“人人都是保洁员”向“人人都是当家人”进阶,全镇保洁员已减少69人,保洁经费同比下降22.6%。
三是安全稳定抓实抓细。梳理形成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隐患三张清单,依托全量矛调视图开展分级分类处置,抓实各村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全年累计排查调解矛盾纠纷235件,同比下降36%,按照“136”机制,实现了95.1%矛盾化解在镇村。入户走访5200余户,排查10600余人,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发现并整改隐患501处,开展消防应急演练5场,培训村志愿消防队员360人次,不断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三)夯实基础,党群合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建强筑牢基层堡垒。在全市率先试点村级组织干部“镇聘村用”工作,变“本村找人”到“全域选人”,为大唐等3个偏远村补充3名人员。落实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以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为抓手,提升“十支队”为民服务功能,大唐村“山里朋友”志愿送餐服务队、绿源村快速抢险应急队等做法被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新建香榧油共富工坊、影像音乐共富工坊,为链组内四个村集体增收50万元,在全市“十链百坊”互看互学互比中获评优胜单位,大唐村获评偏远山区村成果展示互看互学活动优胜单位。
二是人才引擎驱动发展。以“乡村梦想家”工作为载体,引进森活文旅,3个月以来实现经营性收入18万元。建成全市首家杭州市级创业陪跑空间,入驻文创、电商等青创主体16家,带动就业超50人。改造三都镇“梦想家”人才公寓,提供各类房型16套;公建民营三江口区域青年公寓50张床位,更好地承接青年入驻就业创业。承办北大校友乡村振兴二十人论坛暨建德“乡村梦想家”创新战略研讨会,参加青年进村创造计划,成为全国首批9家“青乘驿”授牌单位。举办“渔火映江 梦想起航”乡村梦想家项目集中签约会,成功签约花开岭、森活文旅、杭州广晟、武汉哄堂文化、上海睿笙等项目5个。
三是宣传文化焕新赋能。推出“浙青年·爱学习”青年Talk沙龙活动,培育青年宣讲员24名。创新“新安夜学”模式,开展“我的成绩我来说”主题宣讲活动10次。组建“青橘成长营”,立足于写、聚焦于说,帮助青年宣讲员快速成长。成立“三江微视”自媒体联盟,通过线上直播、线下论坛等多种形式,培育网络达人6名。深化“乡村音乐学校”2.0版打造,推出“音醉三都山水间”音乐特色乡村游,开辟“音乐+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新建影像音乐工坊、“渔舟唱晚”“梨花醉月”音乐角和杭州地区首家乡村录音棚,实现阵地建设“片区组团”。集聚高校资源,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合作共建,创作音乐节目4个,举办乡村音乐会6场,培养乡土艺术人才20余名,邀请包含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在内的6名知名音乐人担任“文艺村长”,实现文艺人才进村到驻村的转变。
二、2025年计划
一是坚定不移优产业,添引发展动能。持续紧盯三江口EOD项目进度,围绕三江口重点区域,加快推进筱隐高端精品民宿、杨家安置房青年宿舍、房车露营基地等项目建设,持续做好开元酒店、协鑫培训学校、七月留白农文旅综合体、桨板俱乐部等项目服务保障。聚焦延链补链,提升柑橘、西红花、香榧农业产业附加值,积极发展农业标准地和综合种养双增收模式,探索实施石斑鱼标准地建设项目、高山蔬菜标准地建设项目,拓宽产业赛道,寻找农业经济新增长极,增加农田亩均效益。
二是坚定不移惠民生,加大保障力度。关注困难群体,规范低保、底边、残保审查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了解困难群体动态,加强技能技术培训,做到精准帮扶。加强卫计、教育、民政、妇联、残联、养老、关工委等方面的工作融合。积极争创2025年现代化美丽城镇省级示范镇,夯实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重大民生项目、交通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推进平安创建基础工作,建立纠纷排查预警制度,将矛盾纠纷排查、研判预警与风险防控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对社会稳定风险的预见力和感知力,深化联调机制和矛盾纠纷调处回访机制,实现风险事前防范、事中化解、事后管控,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坚定不移强党建,聚焦主线强基。围绕“村社换届”主线,抓好“三支队伍”。在党员链式管理、“精分严管・六比一争”、 党建品牌提升上聚力发力,形成标志性成果。持续推广借助言之有理开放麦、“浙青年·爱学习”等工作,培育壮大宣讲团队新生力量。扩宽文化特派员项目向文化产业转化路径,通过“音乐+非遗、音乐+民宿、音乐+直播、音乐+旅游”等模式,形成音乐研学体验套餐,推出“音醉三都山水间”音乐主题乡村游。加强与乡村梦想家运营团队合作交流,及时破解运营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持续走好“八项协同”路径,加强各类人才资源要素联动,推出“桔乡潮农”、农房共建等系列招募活动,吸引青年人才参与集聚,真正将好产品、好场景的“流量”变为“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