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17556/2024-3267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建德市三都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4-08-30
有效性: 规范性文件登记:
文件编号:
三都镇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时间:2024-08-30 10:33 来源:综合办公室 浏览次数: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半年来,三都镇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锚定“新时代产业融合镇域共富样本”工作目标,全力以赴攻项目、全始全终优环境、全心全意惠民生、全神贯注谋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跑出“三都加速度”。上半年,三都镇荣获浙江省“五水共治”优秀乡镇和杭州市“五水共治”二十佳镇街;三都柑桔荣登浙江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三都麻糍获评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称号;睦州旺桔家庭农场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云漫松间获“黑松露”奖项、入选2023年中国民俗旅行奖。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6月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7.78%,全市排名第三;固定资产投资8178万元,其中制造业投资1079万元,同比增长4.9%,全市排名第三,完成全年任务的102.76%;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4.6万元,同比增长12.26%;完成限上住宿业销售额开票74.3万元,同比增长31.97%。财政总收入3469万元,同比下降7.32%;地方财政收入1588万元,同比下降4.91%。

(一)坚持砥砺奋进、铿锵前行,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经济运行企稳向好。上半年引进外资500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67%,排名全市第一。延伸食品加工制造链,大库湾年产1000吨香榧油项目顺利投产。新入库工业企业2家、零售业企业1家。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深化暖企助企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42个。经济普查工作有序开展,完成全镇21个普查小区422家普查对象数据质量核查。特色农业跨越出圈。探索西红花、石斑鱼、有机水稻综合种养模式,流转土地1724.38亩,招引种养大户3户,特色产业扩面600余亩,土地增值50%。围绕大三农财政投入绩效,实施农事服务中心、香榧精深加工、石斑鱼标准地等建设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相关做法获得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点赞推广,并获我市分管市领导批示肯定。大库湾香榧油共富工坊获新华社报道和王新锋市长点赞。全域美丽提档争先。加速推进“百千万”景区化工程,向上争取150万元资金,实施大唐村美丽乡村“微改造精提升”项目,“三江诗路共富带”获评建德市共富带,获得专项奖励资金50万元。推进三都漫樱农文旅综合体项目、乌祥村“古村落+众创”度假村项目。新增民宿、酒店5家、村咖3家,联合市场主体举办“乐游云水间·汇聚三江口”、乡村音乐会、首届三江簪花秀、松果喜剧脱口秀系列活动,推动文旅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上半年,实现旅游人数60万人次,同比增长13.4%,实现旅游收入5760万元,同比增长20.7%。

(二)坚持统筹发展、协同推进,城乡风貌显著改变。乡村建设擘画蓝图。三都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通过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查;凤凰片区、前源片区单元完成详规编制;和村单元、春江源单元通过专家评审。争取中央资金760万元,实施乌祥村、寿峰里陈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持续开展“人人都是保洁员”行动,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保洁员人数减少15人,保洁经费减少48万,松口村、前源村等6村实现“无保洁员”村。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绿源村等4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正式立项,扎实推进“多田套合”303亩高标农认定工作。绿源村、马宅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有序推进,完成工程量的85%。三都镇共同富裕下山集聚新型城镇化安置房建设项目完成工程招投标。美丽环境有新提升。加强集镇污水管网运维管理,全面完成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提质增效建设工程。樟村畈村被认定为杭州市污水零直排村,成为三都农污工作新示范。落实河长巡查责任,处理问题83个,完善河长公示牌12处。开展环境执法检查10次,抽查、暗访企业17次。筑牢秸秆禁烧“防火墙”,累计巡查510余人次,劝阻秸秆焚烧50余起。

(三)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群众福祉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更加精准。全力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完成助联体项目5个,服务有效人数454人,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14.64万元。组织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4人次。新增残疾人就业5人,补助残疾人子女、残疾人学生教育10人。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成功争取56万元资金,实施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和6个省、市级基层体育场地项目。有序开展困难老人健康关爱、世界高血压日义诊等活动,累计为300多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义诊服务。启用三都镇级居家养老中心,联动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困难、重度、中度失能老人提供服务60人次。启动无结核社区创建,完成松口村、凤凰村中医阁创建。“一老一小”更有保障。持续推进“幸福方桌”提质扩面2.0系列,在19个村老年食堂、助餐点全覆盖的基础上,统一收费标准,构建三家集成式中心食堂辐射6个助餐点的服务网络。新增松口村、三都村、马宅村、羊峨村、圣江村、乌祥村6所村级老年学堂。持续落实“护校安园”,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组织消防演练3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心青少年成长等亲子志愿服务活动16次,进一步提高我镇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

(四)坚持除险保安、防范风险,平安建设全面深化。安全生产筑牢底线。深化应急体系建设,强化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检查各类工业企业、建筑工地等生产经营单位1986家,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696处。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培训21次,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筑牢经营户思想底线。社会矛盾多措化解。深化领导包案和“一对一”分析倒逼清零机制,摸排“四色清单”人员13人,实现重点人员一案一档。组织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网格员、民辅村警等500余名群防群治力量,开展“敲门、走亲、宣防”行动,入户走访5200余户,排查10600余人,调处矛盾纠纷63件。开展集中宣传9次,发放宣传资料24900余份,查处自建房非法储存烟花爆竹案1起。抗洪防汛全员压上。构建三级指挥调度体系、三级应急处置体系和三大服务保障体系,镇村干部、应急队员、民兵、党员、志愿者冲锋一线,落实全天候24小时作战,累计开展各类抢险救灾162次,排除隐患689处,累计转移40户68人。启用集中安置点5处,为转移人员提供送餐、买药、体检等暖心服务33次。全面消杀受灾区域15处,发放宣传单500余张,预防疾病传播,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五)坚持人才驱动、提质培优,队伍建设动能激活。人才队伍善育善用。以“乡村梦想家”为抓手,引进运营团队1家,招引新市场主体4家。打造杭州市级创业陪跑空间,吸引10家企业入驻,开设吉远梦想直播间,带动就业超100人。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开展合作,引育农创客31人,认定高技能人才15人。对接高等院校,招引大学生35人。举办2024北大校友乡村振兴论坛暨建德“乡村梦想家”创新战略研讨会、“17young 潮韵新安”建德青年人才交友联谊等活动15场,相关做法在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上刊登。技能队伍增绩增效。九姓渔民婚俗非遗传承人钱天生入选杭州市级传承人名单,三都非遗受邀参加杭州国际学校国际日活动。邀请拥有700万粉丝的网红唐小米、香港TVB影帝张兆辉拍摄短视频,推介三都文旅资源。深化“乡村音乐学校”2.0版打造,和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作,引进知名音乐家、作曲家6名担任“文艺村长”,深入探索精神共富新途径。干部队伍实干争先。坚持将党纪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高度融合推进,开展干部实绩大练兵,锻造一支能堪重任、服务乡村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成立青橘成长训练营,开设青橘大讲堂,专题开课3次,培养“提笔能写、张嘴能说、遇事能上”的青年干部队伍,激活干部干事创业澎湃活力。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下半年,镇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决策部署,锚定“新时代产业融合镇域共富样本”工作目标,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对照攻坚任务,狠抓工作落实,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姿态,进一步夯实“稳”的基础,凝聚“进”的力量,深入推进“四强四提升”行动,为加快打造“幸福宜居文旅共富”三都新图景作出更大贡献!

(一)强化特色产业,提升高质量发展动力

抓实招大引强。落实重点项目跟踪协调服务机制,全力加快晶科电力光伏发电项目等重点项目推进。强化整体镇域统筹,充分利用国土规划引领发展契机,统筹盘活存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精准推荐镇域优质资源,重点盯引环三江口区块、浪彩区块、杨家安置房区块文旅项目,对接乡贤资源,推进开元文旅、开世游艇基地等项目,形成更多投资增量。做大共富产业。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持续推动柑桔、西红花、香榧三色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以石斑鱼、高山蔬菜等多个特色小微园组成的“两带三区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发展农业标准地和综合种养双增收模式,拓宽产业赛道,增加农田亩均效益。推进实施绿色水电促进共同富裕示范项目,增强移民村持续“造血”功能,助力19个村实现“8050”全覆盖,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扮靓全域旅游。持续跟进悬崖酒店、漫樱农文旅综合体项目、乌祥村“古村落+众创”度假村项目等农文旅项目。引进杭州广晟文化、上海睿笙文化、武汉哄堂文化等市场主体,推出乡村草坪音乐会、儿童舞台剧、脱口秀、柑橘节等系列活动,激活乡村旅游新动能。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推广,多途径开展文旅招商宣传,积极跟进“乡村推荐官”视频拍摄、“乡村梦想家”全域运营,打造三都精品文旅,以旅带农,拉动农文旅消费新热潮。

(二)强化城乡融合,提升高品质生活环境

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治理。创新工作路径,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推进三都村、三江口村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工作。持续推广“人人都是保洁员”做法,力争“无保洁员”村全覆盖,大幅度降低各村保洁人员和保洁经费,形成乡风文明新风尚。加快完善城乡基础功能。紧盯创建省级现代化美丽城镇特色型样板的既定目标不动摇,围绕“五个现代化”标准,聚焦集镇环境品质提升、交通隐患点位整治等关键环节,将美丽城镇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加速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推进下山集聚新型城镇化安置房、桐溪大桥连接线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水务一体化试点改革相关工作。精准实施全域生态治理。持续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扎实推进污水零直排提质扩面工作。全面提升河湖保护治理工作水平,重点保障镇头水库除险加固、后源溪流域综合整治、环三江口区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三)强化优质供给,提升高水平公共服务

输送优质文化供给。推进人文乡村建设,抓实“乡村音乐学校”“文艺村长”载体,推进乡村音乐学校阵地建设,深化和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开办暑期乡村音乐培训班,推出具有三都人文特色的文艺作品,培育更多更专业的乡土文艺骨干。开展越剧送戏下乡活动,推送马宅木偶戏参加浙江省传统戏剧词牌曲牌活化成果展演。夯实公共服务基础。完善骨灰堂周边配套设施,加快启用三都村骨灰堂。常态化运转三都镇五保中心、120急救站。加快推进三都镇梦想家公寓装修、移民项目等基础设施项目施工。持续开展“醉美三都·为爱出发”文明实践直通车服务,探索组建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病媒生物防制、健康建德专项行动,完善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全镇人民整体健康素养水平。精准帮扶困难群体,规范低保、低边、残保审查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持续优化老年食堂管理服务,提升助餐质量。持续深化“就近办”改革,结合“人社驿站”创建,在便民服务中心融入更多功能性窗口。

(四)强化基层基础,提升高效能社会治理

纵深推进社会治理。继续探索创新“美好账本”“八动法”“信用激励”等治理模式,做好组织“带好路”、群众“唱主角”、干部“跑代办”的创新实践,走好乡村治理“党建+服务”正向引导、“德治+自治”融合发展、“法治+数治”接续发力、“守用激励+失信惩戒”双向做功的新路径。发挥社会治理中心中枢作用,建立线上线下联动工作体系、事件联动处置机制,统筹镇、站所、村、网格联合处置工作模式,提升联动能力和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现80%矛盾化解在村里,20%矛盾化解在镇里。力争信访件及12345投诉电话下降40%以上,三源治理各类数据全年同比下降30%以上,逐步形成“问题由基层治、矛盾在基层解”的治理格局。打造“三源治理”专家补给站,成立“抓源促治”人才库,整合人民调解力量,通过入驻、轮驻、结对指导和“联合会诊”等形式支援各村调解工作。常抓不懈安全生产。把增强安全意识融入日常、把履行安全职责严在经常、把安全应急工作抓在平常,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警钟长鸣、利剑高悬,天天抓、时时抓、不厌其烦地抓;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