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建德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建政办函〔2024〕19号)
时间:2024-07-18 10:54 来源:市府办 浏览次数: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2024年建德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建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24日

2024年建德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杭州持续放大亚运效应、阔步迈入超大城市新征程的再出发之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为切实做好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的意见》《建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一个目标、三个不怕、四个宁可”重要理念,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风险智控提能升级,不断健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二)工作目标。深入推进地质灾害风险智控提能升级三年行动,高质量完成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核销省库地质灾害隐患点4个,完成3个乡镇(街道)风险调查评价,启动2个乡镇(街道)风险调查评价项目,实现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全覆盖。开展全市“一坡一卡”数据库建设,新建20处地质灾害监测实验点和254处雨量站及无线简易雨量报警器,启动城市地质调查、自然保护地综合地质调查、富硒土地调查等项目,开展20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技术支撑,及时有效处置地质灾害灾险情,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一)地质灾害现状。

我市地质环境复杂,属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通过多年来的综合治理,全市现有省库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其中4处已完成竣工验收,1处正在进行工程治理,1处即将开展治理。现有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416处,潜在影响人民群众1309户4661人。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

在《浙江省建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建德市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报告》以及乡镇街道风险调查评价成果等基础上,综合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年灾险情点和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分布特征,对具有相同或相近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的区域进行调整,将全市共划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特殊地区,严控区内工程活动强度,引导新建工程尽量避开;地质灾害中、低易发区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均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并加强监管和“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宣传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救灾和互救能力。

(三)重点防范时段。

5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梅汛期和7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台汛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其中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以及雨后48小时的时段,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

(四)重点防范范围。

建德市的山区人口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低丘缓坡开发区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

(五)重点防范地段。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对象;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人口集聚区、旅游景区、农家乐、交通沿线、各类养殖场等生产经营场所、在建工程及临时工棚周边、农村切坡建房高陡边坡、小流域沟谷等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实施地质灾害存量隐患点清零工作

1.明确目标任务。按照“以搬为主、搬治结合”的原则,用好异地搬迁补助等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工程实施进度,逐点明确工程措施、完工时间和责任单位,实行“一点一策”清单式管理。对新增隐患点严格落实“即查即治”要求,争取两年内实现“存量静态清零、增量动态清零”。

2.规范开展隐患点核销。严格落实《浙江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管理办法》,乡镇(街道)依规申报、专业调查、部门审查、及时核销,规范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工作。2024年,全市将完成省库4处隐患点核销工作;力争在2025年之前,基本实现存量地质灾害隐患点清零。

(二)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1.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高质量实施地质灾害风险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排查领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专业监测点、在建及已竣工治理工程及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位点位,及时完成排查发现和挂牌督办隐患整改工作。组织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变化情况,更新完善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动态跟踪问题隐患整改,及时落实防范措施。

2.扎实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进一步完善规划资源、气象、交通、水利、应急管理等多部门预警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县级预警到村”的预报预警体系,科学调整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风险阈值,强化“县级预警指挥”作用,及时发布区域地质灾害风险“五色图”,动态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报提示单和风险预警告知单。

3.持续深化地质队员“驻县进乡”工作。对接好、应用好地质队员“驻县进乡”行动,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充分发挥地质队员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弥补基层专业技术力量短板,提升地质灾害防范能力。

4.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强化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做好汛期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地质灾害专业救援队伍和专家库,充实各类应急物资,一旦发生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调集队伍和应急物资开展救援。加强应急技术支撑准备工作,完善各级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和装备建设,接到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报告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开展应急调查,做好应急处置技术支撑。

(三)进一步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

1.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持续推进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一坡一卡”项目管理,完成3个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启动洋溪街道、乾潭镇2个乡镇(街道)风险调查评价项目,开展全市“一坡一卡”数据库建设工作。组织技术力量充分运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干涉雷达等技术,结合物探、钻探和山地工程等手段,做好综合遥感识别成果现场核查,经核查属于地质灾害隐患或风险防范区的,及时纳入管控。同时以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资料收集分析、综合遥感解译、核实调查等工作,识别斜坡单元内地质灾害风险和承灾对象,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风险“一坡一卡”空间数据库建设,为实现市地质灾害风险全域管控奠定基础。

2.持续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网,新建20个监测预警实验点和254个雨量站及无线简易雨量报警器。严格落实已建成监测预警实验点的管护责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准确可靠、预警及时发布。对已过运维期或即将过维护期的监测预警实验点,要落实运维资金和运维单位,每个运维期不少于3年。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分析,开展数据准确性校核,实现群专结合监测网络高效运作和多方联动,构建智能防控体系,不断提升突发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率,持续提高基层避险防灾能力,努力实现“不死人,少伤人”防灾目标。

3.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健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即查即治”的要求,对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灾险情点及时采取工程治理等措施,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前落实“一点一方案”,并依方案进行全流程管理。加强在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开展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加强已竣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护,开展重大治理工程在线监管与动态巡查,确保防治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按照主动防灾、区域减灾、系统治理的思路,继续推进地质灾害区域综合治理,提升区域地质环境安全韧性。

4.持续推进“地灾智治”应用迭代升级。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业务流程数字化重构,围绕地质灾害消息贯通和任务闭环,升级迭代“地灾智防”预警到村平台的相关功能,继续开展加密雨量监测站和自动化监测点的建设布局,做好防范区动态更新和受威胁人员、各级责任人数据的日常维护。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充实平台数据,确保地灾智治应用的基础数据及时更新,通过“短信叫应”“语音叫醒”功能,进一步增强突发性事件应对能力,有效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5.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基层防灾体系。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强化网格化管理运行,明确网格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和要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要明确1名专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网格员),负责开展巡查监测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责任落实。切实发挥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市级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各司其职、加强沟通、高效联动。各乡镇(街道)要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

(二)强化资金支持。建德市财政局要继续做好对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程治理、乡镇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地质灾害“一坡一卡”管理、雨量监测站建设、城市地质调查、自然保护地综合地质调查、富硒土地调查等工作的资金保障。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重点工程的实施。

(三)强化宣传培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要组织开展防灾理念、技术标准的宣贯和培训,持续强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网格员、的业务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联合“驻县进乡”队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公益活动,增强公众地质灾害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