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17062/2024-3182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建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成文日期: 2024-07-01
有效性: 规范性文件登记:
文件编号:
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201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4-07-01 08:55 来源:建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浏览次数:

尊敬的钱航军、倪慧芬、王拥军委员:

根据市政府交办,现将你们在市十五届政协三次会议期间审议意见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23年,建德市列入省级“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同年,建德市、富阳区、桐庐县和萧山区公布为钱塘江诗路(富春山水、钱塘潮涌)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2024年2月,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传承人钱建华列入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名单。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140项、传承人86名、传承基地34家、非遗工坊18家,省级非遗主题小镇2个、非遗旅游景区8个、非遗旅游街区3条。在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我市坚持以政府引领、市场趋动、部门协同、文旅融合等举措,将非遗与产业紧密相连,探索非遗+的路径,合理有效利用文化资源,达到文化共富、精神共富、产业共富。

一.关于“推进部门协调联动”的建议

(一)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组建非遗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创建工作专班,细化“非遗助力共同富裕”具体工作,为非遗助力共富机制提供有力保障。《建德市深挖非遗资源打造非遗产业助力共同富裕》入选杭州政务信息专报,陈瑾常务副市长签批。

(二)探索区域联动模式。承办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工作会议,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探索与周边县(市、区)非遗传承发展新路径。我市与富阳区和桐庐县成立钱塘江诗路(富春山水)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非遗联盟,制定《非遗工坊赋能乡村共富联盟盟约》,以“富春山水”为文化品牌,发布统一文化标识,统一设计“钱塘江诗路•香茗茶”品牌,共推茶文化,并创作富春山水系列歌曲进行宣传推广。2023年,我市与兰溪市和龙游县三地共同承办以“非遗传承、三地共富”为主题的建德市第十届乡村文化节。三地共同发布非遗传承·共富宣言、共同建立非遗工坊联盟、共同打造非遗共富集市、共同展示非遗节目等模式,积极探索跨区域党建联建机制,以莲籽生产技艺为核心,探索“公司+农户”合作机制以及“莲农+电商”的销售模式,助推莲子产业的销售。2023年白莲供货订单已超1200吨,年度创收2600万元,村集体和农户增收20%。

二.关于“健全保护传承机制”的建议

(一)创新非遗转化机制。深化联动机制,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有效进行跨界融合。2023年,尝试将非遗工坊+旅行社、设计公司+非遗传承人、网红主播+非遗旅游景区等10余次非践资源交流会,达到产品的迭代更新以及传播渠道的拓宽,完成产业转型,深化传统工艺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2023年,寿昌镇聚焦“链上建坊、以坊强链”,以非遗项目为依托,全力做好“非遗+”文章,在“十里寿昌江”沿线布设涵盖非遗、研学、体验等新业态项目,打造“寿昌909”非遗共富工坊,带动妇女从事餐饮服务行业20余人,人均月增收达4000元。

(二)健全保护传承机制。鼓励研究机构、企业设立传统工艺的培训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工匠创新工作室”“工匠教学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行现代学徒制。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鼓励下岗人员、残疾人、返乡人员从事传统工艺相关职业。促进社会普及教育,组织面向社区的传统工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活动,鼓励广播电视、新媒体推出传统工艺类节目栏目和影视作品等。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加大非遗工坊的培育力度,实施“非遗美食振兴计划”。以“建德豆腐包”为龙头,将传统非遗美食进行有效整合,通过乡村非遗美食的技能培训,为旅游空间输送从业人才,让“建德非遗美食”成为旅游宣传大使,带动百姓致富增收,以非遗“软实力”造就致富“硬支撑”。

三.关于“提高品质和竞争力”的建议

(一)培育打造非遗工坊。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18家非遗工坊,其中省级3家,杭州市级4家,18家非遗工坊每月带动就业人数近3000人,今年销售额近5亿元。目前,我市正在培育第四批建德市级非遗工坊,预计带动就业200余人,带动销售额3000余万元。目前,我市非遗相关产业就业和从业有5万余人,从业者收入较之前提升50%以上,人均收入达到10余万元,共计产值近10亿元。

(二)狠抓非遗产业集聚。持续打造梅城、寿昌、大同3条非遗旅游街区,今年重点打造新安江双江街、更楼更化片区、大洋等地的非遗共富街区,集聚200多家非遗手工艺、非遗演艺以及非遗美食店铺。其中,更楼街道盘活老旧社区闲置资源,打造多元一体的文旅消费“合作共富街区”,通过“房租减免”“拎包入住”等政策,招引非遗等文旅企业30余家,带动周边就业100余人,总营收超过1000万元。全年举办非遗活动30余场,参与人数5万余人次。

四.关于“推进非遗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一)构筑富民增收新业态。乡村旅游带动了非遗美食的出圈,如“三都麻糍”“莲花玉米粿”等地方特色的非遗美食,在文化加持、网络营销和旅游带动下,从业者们抱团取暖,资源客户渠道共享,探索出山乡群众增收的新出路,成为富民增收的新业态。目前我市从事非遗手工美食制作和销售的达上千余户,带动农户每年每户平均增收3万余元。如建德豆腐包,从业者的销售额平均增长30%以上。

(二)推动非遗旅游快融合。采用“非遗+旅游”模式,围绕非遗主题,举办三江渔火节,串联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深挖山水、民俗、宋韵等文化,推出“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路。“17℃建德新安江·爱在一起之旅”线路入选我市首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2023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我市博物馆、非遗展示馆作为研学基地,推出非遗手工体验课程百余场。通过不同形式推进非遗走进百姓,形成共富格局。

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注,真诚希望你们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监督我们的工作。祝你们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