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53667474/2024-3157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市人力社保局 | 成文日期: | 2024-06-18 | ||
有效性: | 规范性文件登记: | ||||
文件编号: |
汪志荣代表:
根据市政府交办,现将您在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审议意见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在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所提的:“关于加强招引人才力度的建议”收悉。现将您所提的意见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人力社保局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采取多项举措吸引集聚青年人才来建就业创业,倾力打造新时代浙西人才集聚新高地,构筑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四位一体的服务保障体系,为全力建设美丽建德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一、具体做法和成效
1.完善返乡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制定并出台《遇建未来·大学生就业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来建德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实施“青雁归巢”计划,鼓励青年人才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在高校建立学子工作站;对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给予连续3年每年5000元的家庭奖励,其中今年一季度审核兑现奖励28万元;重视大学生就医、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提供免费体检、子女就学、免费旅游等优惠政策。连续2年开展十佳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人员的评比,在新春大型人才招聘会上由市领导颁发奖牌进行表彰奖励,并由领导带队上门开展慰问,推荐大同农创客李书杰成为杭州市创业之星,对各类获奖人员的相关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提升返乡入乡创业的荣誉感和浓厚氛围。
2.拓渠道建平台推进人才招引。拓展人才招引渠道,开展深层次协同引才合作,与30余所高校成立“建德高校17联盟”,累计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88份;开展“百校潮游看亚运 才聚杭州建德行”、“百校专列”、“人才夜市”等引才活动31场,新引进大学生3282名。搭建平台引育人才。建成浙西海归中心,入驻15家企业,员工200余人,获批杭州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推进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工作,现有逸龙文创园、大同农创客中心两个杭州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和更上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乾潭大学生创业园两个建德市级大学生创业园,2023年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220家。新建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新进站博士后20名,共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设站数和进站人数均居杭州西部区县市前列。打造省级返乡入乡合作创业优秀村,指导乡镇村集体通过结合“一村一品”特色,建立完善合作创业机制,引进企业带动就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023年我市航头镇航川村、寿昌镇山峰村、下涯镇之江村获得省级返乡入乡合作创业优秀村。从2022年到今年1-4月,我市返乡入乡人员占新增就业比例已从31.6%提高到了42.6%。
3.提升人才服务和配套环境。建立人才服务队伍,以部门和开发区、乡镇(街道)人才联络员为主体,组建了一支人才引育服务队伍,定期上门向辖区企业、人才宣传解读人才政策,不断加大人才引育服务力度。同时成立建德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出台《关于实施人才服务保障提优行动的工作方案》,努力提升我市人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好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擦亮建德师傅品牌,新开发(建德)美食制作、严州晒面、地瓜干制作三项省级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累计培育建德师傅1.8万人,以建德师傅为核心的乡土人才精准培育项目入选省共同富裕第三批试点。推进工学一体产教融合,深化技工院校建设,引进杭州翔宇航空技工学校,首期招生160名学生。开展技能培训200余期,培训1650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6400名,其中高技能人才1546名。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指导新安集团开展浙江省新八级工试点工作,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制定建德市技术工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试点推广依据技术等级、岗位绩效等为主的工资体系,增强技术工人获得感。
4.搭建线上线下用工求职平台。一是深入挖掘企业需求。发挥乡镇街道、社区村委等基层组织作用,开展企业走访调查,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针对重点缺工企业开展重点服务。二是建立线上平台畅通信息渠道。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抖音号、浙里办小程序、第三方服务商线上平台等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其中已建立求职招工微信群15个,累计求职人员超过2000人;“建德新安人才”微信公众号,今年累计发布建德企业招聘信息17期,每条信息均浏览量达到1500次以上;组织乡镇街道通过“浙里用工”平台发布用工岗位信息3000余个。三是搭建线下招聘平台。开展全市大型新春人才招聘会活动、春风送岗新春招聘会系列线下招聘会活动,并推进乡镇街道在属地开展新春线下招聘会、人才夜市等活动,建立了新安江、下涯两个杭州市级零工市场开展零工对接服务,1-4月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35场,提供岗位1.1万个,达成就业意向3410余人,新增就业3876人,其中返乡就业1652人。
5.多措并举提升教育人才队伍质量。一是多渠道招聘教师,通过校园招聘、社会公开招聘、公开招聘紧缺学科教师等渠道,不断充实教师队伍。2023年累计招聘教师99名,其中研究生10名,从入口关提升了教育人才队伍的层次。其中,专场校园招聘共招录24个,其中研究生8个;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共完成75名教师招入工作;招引2名研究生(“千人进潼关”人才1名、桐庐教育系统人才引进的1名)来建工作。二是积极做好杭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2023年自主培育、新增认定教育系统E类人才52人,累计C类人才1名、 D类人才22名、E类人才900余名。三是多形式柔性引师。加强组团式对口服务工作,杭州优秀教师来建搭建交流平台;建设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每年补助杭州市30个名师工作室各两万;2023年返聘特级教师傅登顺,成立名师工作室,为培养教师人才队伍成长提供了更多平台。三是逐步落实人才招引机制。摸清现有高层次紧缺人才现状,成立引才工作专班:提高人才寻访精准性。继续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教育人才招引政策的通知》,逐一对新录用符合政策条件的毕业生,分别给予2万、3万的安家补助,分3年到位。
二、存在问题
1.全市未形成引人留人合力。就业统筹规划体系尚待完善,工作协同需要加强。我市虽有新增就业考核目标责任,但未就引人留人工作对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制定详细考核标准,由于缺乏引人留人工作的“指挥棒”,相关部门不能切实树立“一盘棋”格局,也无法完全明确自身任务和职责,在开展工作时可能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情形,不能真正形成推进引人留人的工作合力。
2.建德市实际薪资水平不高。我市应届生岗位薪酬与求职大学生期望薪资差距较大,薪酬匹配不一致形成的落差导致企业“招工难”。我市大学生平均月薪为5000元-6000元的岗位最多,与大学生期望薪资差距较大。部分杭州人力资源公司反映,同行业同工种下,建德时薪较杭州主城区低10%-20%。
3.企业用工需求呈下降趋势。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企业用工需求减弱,不如预期。2023年9月通过对我市317家规上企业问卷调查发现,现有职工25562人,较2022年末下降1014人,用工规模进一步缩减。
4.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市共有规模以上人力资源企业6家,2023年1-5月实现营收907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4.66%。我市人力资源产业存在发展后劲缺乏,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未形成集聚规模等问题。
三、下一步计划
1.更优政策支持人才引进。针对已出台的政策,进一步细化实施细则,提升政策的申报便利性,加快兑现返乡就业创业家庭奖励,做好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项目申报指导和资助。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多途径提高政策覆盖面,通过印制分发政策小手册、开展政策宣讲培训、实施“五进小分队”专项行动等多种方式,实现政策服务进镇街、村社、企业、工地、家庭,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确保优惠政策应知尽知。
2.更高质量推进就业创业。持续保障企业用工。建立我市“闲散劳动力”和“企业缺工情况”两张清单,深挖企业缺工岗位需求。提高精准帮扶能力,持续开拓用工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升服务效能。重点企业按“一企一档一策”靶向引才。持续开展“十佳百优”评选工作,挖掘一批扎根城乡基层的就业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化零工市场建设,推进乡镇人社驿站建设结合开展零工市场(驿站)功能,在2025年前完成乡镇全覆盖,切实畅通企业招工信息渠道,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求职意愿。
3.更强能力健全人才服务。不断优化人才工作者队伍能力,开展乡镇(街道)人才业务大练兵大比武,提升人才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持续发挥以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作用,组建“专业辅导帮帮团”,为全市人才提供业务服务,切实解决好人才创新创业的“关键事”,办成人才所需的“暖心事”。精心谋划“杭州人才日”活动,开展建德“金秋人才服务季”,打响“创在云水间 逐梦建德城”人才IP。定期开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细分领域活动,加强人才间的交流互动。
4.更实举措提升技工技能。进一步擦亮“建德师傅”品牌。拓展“建德师傅”门类,新开发省部级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开展“一镇一品”特色技能培育。建设“建德师傅”公共实训基地,探索“建德师傅”等级晋升机制。持续推进工学一体。开展重点产业技能“强才”、重点群体技能“育才”、技能竞赛“选才”三大行动。持续推进杭州翔宇技工学校、建德市工业技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花都美容美发培训中心浙西中心落地。
5.更优环境保障人才留建。实行“最潮实习生”计划,前置大学生接触建德端口,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大学生留建概率。积极提升建德城市品位和环境,通过项目招商,引进适宜人口集聚的三产项目,给年轻人提供休闲度假的场所,更快融入到建德城市生活;引导企业建立完善“招聘-留工”体系,积极参加各类招聘活动,为员工提供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保障,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和优良的员工关怀机制。
感谢您对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引进人才工作力度,努力做好我市经济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工作,更希望您继续建言献策,促进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