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17054/2024-2988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建德市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日期: | 2024-02-26 | ||
有效性: | 规范性文件登记: | ||||
文件编号: |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全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逐步加强,为推动建德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市连续在半年度、三季度全省“315”科技创新体系星级评定中获评“四星”。
(一)以研发投入为牵引,强化创新生态“硬支撑”。始终聚焦投入短板,创新机制,谋划举措,持续攻坚。一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立企业创新积分制,以研发投入为重点开展“十大创新企业”评选。将研发投入在亩均效益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从8%提升至15%,引导企业重视研发、加大研发、主动创新。全市研发费用达到9.99亿元,增长9.7%。二是夯实高新产业基础。前置高新产业服务端口,将高新投资挖掘从制造业领域延伸到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推动数据“颗粒归仓”。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达17.96亿元,增长31.9%,增速居杭州第3位。
(二)以科技企业为主体,培育创新赛道“生力军”。一是培育“长得快”的科技企业。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梯队体系,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4家,新安化工成功认定“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沈氏节能、崇耀科技成功认定“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双双实现历史性零突破。新安化工、玺匠文化、睿道医药、庄塔溶射入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榜单,东翼新材料、中能变压器入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200强”榜单。二是培育“叫得响”的研发机构。鼓励企业、高校联合建立创新联合体、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企业重点研究院,新认定省级研发机构7家、杭州市级研发机构6家,新化化工成功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截至目前,共有企业研发机构145家,其中省级以上58家。三是培育“拿得出”的科技项目。全年统筹实施省市级研发项目8个,立项市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项、市农业和社发领域重点科研项目52项,新化化工纳米催化剂项目入选杭州市重大科技项目清单。中策橡胶橡胶材料绿色循环项目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发试制省级新产品,年平均成功验收通过达20项以上。
(三)以产学相融为支点,锻造产业转型“助推器”。一是久久为功抓平台强链。抢抓杭州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契机,鼓励超细粉末国家工程中心深化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通过技术开发、定向服务等方式与我市碳酸钙企业达成7项合作,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新安硅谷研究院与新化、建业等企业合作攻关,成功推进“硅橡胶电子器件项目”等3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二是迭代创新抓校企合作。以科技活动、专题路演为载体,加速上海、杭州创新资源导入,深化与浙江大学、湘湖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大院名所合作,与湘湖实验室开展“湘·建”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天目山实验室和航空小镇成功签约合作协议。今年以来,多次带领新材料、食品加工、碳酸钙、智能制造等企业到浙江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展技术对接。通过举办全国创新挑战赛、科创菁英等6场科技活动,推动落地产学研合作15项。常态化挖掘企业需求,以“揭榜挂帅”形式发布需求55项,揭榜并签订产学研合作、成果拍卖47项,合作总金额6418万元。全年完成技术交易额14.4亿元,同比增长56%;三是内育外引聚高端人才。主动破解人才引育难题,以引进高端人才为切入点,全年共入选杭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计划22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实现国家高层次人才、“钱江友谊使者”、外国专家工作站等多个“零突破”。实施杭州市“115”引智计划17项、“候鸟行动”11项。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获评“杭州市第九批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四)以机制贯通为抓手,夯实创新保障“压舱石”。一是出台“一揽子”政策制度。围绕省市部署“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总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出台“315”五年行动方案、2023年工作计划、科创飞地等实施方案,协同人才办超常规制定“浙西人才科创高地”十大行动,全方位擘画科技创新发展蓝图。二是建立“一系列”机制保障。健全“一手抓GDP、一手抓R&D”的考核机制,加大科技创新考核权重,坚持绩效考核与过程考核并重,以季调度、月通报、周监测为手段,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打造“一站式”科技服务。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构建重点企业科技画像,精准匹配服务,主动赋能企业价值增长。今年以来,走访科技型企业235次,组织开展科技专项培训6场,服务企业310家次,培训人员914人,下发科技政策“大礼包”5000余册,破解企业难题4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