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德市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建政函〔2024〕87号)
时间:2024-10-22 11:09 来源:市府办 浏览次数: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建德市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建德市人民政府

2024年9月4日

建德市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决策部署和省农业农村厅《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为主要抓手,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以人才振兴来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建德路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建德市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工作,持续推进“两进两回”,加强农创客引育,连续4年举办长三角农创日等各类赛会活动,先行探索、逐步走出一条乡村人才振兴之路。目前,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超2.5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32%,其中:建德师傅1.85万余人、农创客3342名,带动1.6万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多次被省市领导批示肯定,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入选“千万工程”干部读本、全省共富试点。一是政策扶持强支撑。每年安排近4000万元用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农创客创新创业,真金白银筑巢引凤。建成草莓、茶叶等农业标准地7万亩,乡村人才可“拎包入驻”。每年安排40亩建设用地,优先支持乡村人才创业。二是平台打造聚人才。深化与省农科院、湘湖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国家级科技小院5家,创成草莓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等“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平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我市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6个,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三是机制创新铸品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创新“农业标准地”建设,搭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创设“建德农创日”,创新招募“乡村梦想家”等乡村运营主体330个,形成具有建德辨识度的乡村人才工作品牌。

二、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

以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为引领,坚持科创人才引领、运营人才前置、青创人才集聚、农创人才共富、电商人才引育、乡村匠才提质和治理人才赋能“七大”行动,大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全链条构建“引育用留”闭环机制,逐步形成“百千万”人才矩阵(百名头雁、千名创客、万名新农人)。计划到2025年,争取培育或引进“浙农英才”2—3人、乡村产业振兴“头雁”60人以上、农创客800人以上,全市“新农人”总量达到5000人以上。力争建成“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1—2个、“浙农英才”工作站2-3家、乡村工匠工作室3家、省级现代化农创园1个、农创客共富基地2家,打造“浙农智富”品牌1个以上。

(二)建设思路

立足建德乡村人才和“1+3+X”农业产业体系,以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试点培育为契机,聚焦十路人才培养、四链融合聚集区建设,通过构建“4个三”体系,全力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建德样板。即通过实施三项行动,不断优化乡村人才引育站点;通过紧扣三个重点,不断提升现代“新农人”创业创新平台;通过推进三项举措,不断完善联农带农促富机制;通过健全三项机制,不断强化人才服务支撑体系。

三、主要内容

(一)点面结合,优化乡村人才引育站点

1.建设一批“浙农英才”工作站。到2025年力争培育或引进“浙农英才”2—3人。充分发挥“浙农英才”示范引领作用,围绕草莓和蛋鸡产业,依托杨村桥镇路边村草莓科创基地、大同镇禹甸村钱记蛋业基地和西乡草莓园为载体,力争建成“浙农英才”工作站2—3个。(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

2.打造一批乡村工匠工作室。实施“乡土匠才提质”行动,依托7家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基地,加快培育建设许建茹菌菇药材种植工作室、李建伟草莓培育工作室、欧阳立明茶文化工作室等3家以上乡村工匠工作室。到2025年力争建成省级乡村工匠工作室1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

3.深化一批乡村科技小院。结合我市现代农业资源综合优势,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学科、人才、科技作用,依托已建成的柑橘、蛋鸡、黄精、草莓、兰花等5家国家级科技小院,打造全国首批科技小院集群,将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进行有机结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牵头单位:市科协,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二)多措并举,提升现代“新农人”创业创新平台

1.打造2个“四链”融合集聚区。依托大同镇“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杨村桥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产业平台项目,按照“东部草莓、西部蛋鸡”产业布局,打造2个“四链”融合集聚区。一是蛋鸡“四链”融合集聚区。以大同镇禹甸村为核心,核心区8000平方米,并联动航头镇、寿昌镇、李家镇3个乡镇,依托大同镇禹甸村钱记蛋业基地,力争建立“浙农英才”工作站,重点打造1个百万羽标志性蛋鸡养殖场、1个蛋鸡分拣中心、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1个鸡蛋出口基地、1个蛋鸡科技人才集聚地;二是草莓“四链”融合集聚区。以杨村桥镇为核心,核心区6000平方米,联动下涯镇、乾潭镇、梅城镇3个区域,依托杨村桥镇草莓科创基地,力争建立“浙农英才”工作站,重点打造1个草莓科创基地、1个草莓农文旅融合示范园、1个草莓人才服务中心、1个草莓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基地、1个草莓综合性市场。(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大同镇、杨村桥镇)

2.提升1个省级现代化农创园。以大同农创园列入全省首批现代化农创园为契机,总投资2000万元,完善创客孵化配套设施,建设1200平方米仓储物流中心,建设2000余平方米农创客生态服务空间,集成仓储物流、集散中心、研学打卡、会议培训等功能。完善农创客生态服务空间外部道路、氛围提升等基础设施,完成智能化物流设备采购及安装。打造400平方米乡村文创基地,发展自媒体娱乐、短视频、影视摄影、文化互娱等业态,营造“人人可参与、全员共文创”的良好氛围。(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商务局、市文广旅体局、大同镇)

3.推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围绕“一县十链百亿”目标,创新推出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有效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重点打造草莓50亿元、蛋鸡、苞茶、油茶3条10亿元产业链。同时,针对“卡脖子”农业技术问题,加快引进农业领域外国专家智力,并深化与省农科院、湘湖实验室等院所合作,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发展。(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三)因地制宜,完善联农带农促富机制

1.培树“浙农智富”品牌。立足建德特色产业,推行“人才+培训+产业+农户”发展模式,以“建德师傅”品牌为切入口,不断拓展“建德师傅”门类,探索出台“建德师傅”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和金银铜三级人才等级认定标准,加快以“建德师傅”为代表的具有建德辨识度的“浙农智富”品牌培育。到2025年,育成“浙农智富”品牌1个,“建德师傅”突破2万人,建设“浙农智富”品牌基地10家以上,“建德草莓师傅”带动全国各地5万农民共富。(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社保局,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团市委、市妇联、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体局)

2.打造农创客共富基地。深化正中家庭农场和建坤农业2家省级农创客共富基地建设。在梅城镇设立农创客共富市集平台,聘请浙江农林大学等10位博士生导师,建立创业孵化陪跑机制,并开设创业沙龙、头脑风暴、圆桌会和举办创业大赛、游学等系列活动,促进乡村人才导师结对。(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3.深化“共富工坊”建设。依托各类乡村政策和资源,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结合农业标准地建设,着力打造富有建德特色的“共富工坊”,实现乡村人才“拎包入驻”。到2025年新培育乡村共富工坊75家以上,营造“镇镇有梦想家、村村有工坊、人人可就业”的创业就业氛围。(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体局)

(四)健全机制,强化人才服务支撑体系

1.整合政策强保障。推出“1+N”等专项乡村人才扶持政策,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整合1000万元以上扶持资金、设立2亿元农创贷用于乡村人才培育,支持乡村人才招引培育、科研攻关、项目孵化,形成全链条的政策扶持体系。(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2.做优服务激活力。强化党建引领,率先成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功能型党支部,加快培养一批领军型农创客带头人。进一步发挥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作用,策划设计“建德农创客”品牌,注册建德农创logo,形成具有建德辨识度的农创品牌。打造农创客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辨识度、竞争力。优选农创客各类农产品,搭建农产品线上展示销售平台,让农创客的优质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3.办好赛会浓氛围。高质量办好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大会、“创青春”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等品牌活动,大力实施青年驻村计划,吸引更多大学生返乡入乡、创新创业。通过“十佳农创客”“农创客小金豆”评选,选树一批农创之星给予表彰,增强乡村人才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组织开展“农创客创业创新”“茶叶加工工”“村播达人”等各类技能比拼,鼓励青年人才参与省级乡村振兴共富青年先锋“青牛奖”寻访活动,推荐更多的青创客入选“青牛奖”百强人选,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农人”技能队伍。(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团市委)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县培育试点工作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和分管副市长牵头抓总,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具体落实,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等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协调配合,共同研究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工作。各乡镇(街道)也要实行专班化运作,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二)健全工作机制。实施“乡村吹哨、部门报到”快捷响应,定期梳理资源、项目、问题三张清单,实行“一周一盘点”“一月一例会”,定期发现、解决乡村人才发展中的人才、技术、融资、土地等问题。同时,将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工作列入乡村振兴重点考核,细化培育方案,落实政策措施。

(三)加大投入力度。出台《建德市关于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撬动本市级农业产业预算保障、区市协作等资金1.2亿元以上。出台《建德市“大三农”政策专项资金项目竞争性分配办法(试行)的通知》,突出项目绩效,对乡村人才振兴相关项目予以重点倾斜。同时,探索建立规范、高效、灵活供地方式,建立拟供地项目部门联席评审制度。坚持规划、整治、招引同步,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用地的独特优势。

(四)注重宣传总结。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对获奖项目进行跟踪帮扶。对创业能力强、带动效果好的优秀乡村人才典型予以褒扬激励。遴选一批乡村人才发展先进案例,总结推广创业创新先进模式,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开展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