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16457/2023-2928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市司法局 | 成文日期: | 2023-12-29 | ||
有效性: | 规范性文件登记: | ||||
文件编号: |
今年以来,建德市司法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围绕打好“经济翻身仗、亚运攻坚仗”“两仗”目标,聚焦建德市委、市政府中心大局工作,扎实推动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实现新发展,为建德全力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文旅共富样本”提供法治保障。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紧紧围绕上级示范创建任务,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不断深入
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常态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八进”活动,全市上下累计开展各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253次,各乡镇(街道)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下基层活动48场。
二是加强考核责任落实。组织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法治建德建设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并压实责任。牵头制定法治建德建设考核办法,对96家单位开展考评工作,并将结果纳入综合考评,提升各单位依法行政能力。牵头开展法治建设满意度提升工作,在杭州市委依法治市办组织开展的法治建设满意度测评中获得第一名。
三是协调示范创建牵头工作。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协调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做好责任分工,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制定《市县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指标体系责任分工表》,要求各责任单位严格开展自查自评,逐项提供情况说明及印证材料,按照省市要求的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自查自评工作,针对省市通报的短板弱项落实整改。根据创建指标要求,积极协助杭州市工作专班收集整理涉及区县一级的指标印证材料。
(二)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大局,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质效不断提升
一是加大合法性审查力度。成立“建德市行政合法性审查中心”,新增2名周转事业编制专项用于充实行政合法性审查工作力量。积极主动履行政府法务部门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职责,参与建德市重大项目的前期审查,确保相关合同协议的合法性、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和法律风险的可控性。今年以来,共审查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题145个。
二是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审查制度,要求未经合法性审核或者经审核不合法的,不得提交集体审议,加强备案制度,切实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今年以来,对10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向杭州市报备规范性文件10件。
(三)紧紧围绕经济稳进提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强化涉企政策保障。部署开展涉营商环境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重点清理涉及商环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保障政策协调衔接、运行有序。下发《关于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通知》,推动各行政执法部门细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避免随意执法,确保处罚有理有据有度。今年以来,累计废止涉企规范性文件8件,修改2件。
二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聚焦专项监督,联合市法院、市检察院、市交易中心对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行政执法案卷开展评查,对全市近三年已办结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行政执法案卷开展集中评查,共发现6个方面主要问题,已点对点反馈,并面向全市下发案卷评查通报。
三是强化助企法律服务。深入开展行政复议助企利民专项行动,新设建德经济开发区“5S”助企服务站,进一步畅通复议申请渠道。组建“专家诊疗服务团”,在284家企业设立“律师服务点”,实现涉企法律服务“零距离”。今年以来,律师走访民营企业297家,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400余次,审查合同375件,解决企业法律问题248个,共计为企业减少损失960余万元。
(四)紧紧围绕亚运维稳安保,推进法护平安根基不断夯实
一是提升社区矫正管理效能。加强部门联动,与公安局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信息预警研判,前置风险防范;联合市检察院出台《建德市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经营管理办法(试行)》,为涉企社区矫正对象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结合亚运维稳安保工作,开展重点人员摸排工作,对排查出的重点人员加强动态掌握和监管,亚运期间社区矫正对象稳控率达到100%,当前在册社区矫正对象312人,未发生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情况。
二是扎实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全面梳理核对刑满释放人员名单,确保全部安置帮教对象在册可查、无一遗漏。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和研判,评估重点人员的按时报到和融入社会情况,对存在再犯罪风险的重点人员,与相关单位加强沟通,细化管控措施。同时依托“浙里安帮”的推广使用,提高安置帮教对象管理效能,比对梳理重点人群,要求司法所需要落实网格员每日走访,司法所每周走访一次,确保“零遗漏、零脱管”。截至目前,全市在册刑满释放人员1530名
三是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组织开展“千名调解员进万家”活动,聚焦道路交通、房产物业、婚姻家庭、医疗卫生和劳动就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在全市推广使用“可信云”调解平台,完善矛盾纠纷受理、审核、分派、处置、反馈等工作流程,实现各类矛盾纠纷闭环管理。推荐2名调解员入选护航亚运人民调解人才库,为亚运期间的突发事件、重大矛盾纠纷提供紧急支援和跨区域协助。截至目前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089件。
(五)紧紧围绕全民守法目标,推进公民法治素养不断提升
一是落实普法责任。组织实施“八五”好普法规划,顺利通过“八五”普法规划中期验收。制定《建德市2023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建德市2023年重点单位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明确工作目标、务实工作举措,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普法工作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各普法责任单位通过讲课培训、悬挂标语、摆放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举办亚运会、民法典、安全生产、反诈等普法宣传活动180余场,受众人数超2万人。
二是推进阵地建设。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指导大洋镇麻车村、乾潭镇下梓村、更楼街道新市村、大同镇徐韩村、寿昌镇河南里村开展2023年省级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并顺利通过杭州市局验收。丰富“交互式”普法宣传载体,杨村桥镇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成功推荐建德市更楼街道“崇法尚德”双普教育基地、建德市青少年税法宣传基地(建德市城东实验学校)成为杭州市普法宣传教育基地。
三是创新宣传形式。会同网信办组织举办“云上普法 E路建德”网络普法活动,利用线上“普法盲盒”和线下“普法咖啡馆”联动形式增加趣味性、扩大影响力,该活动登上微博热搜,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300万次,超1000人次参与热议,首发视频播放量近50万,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打造“小司说法”短视频宣传品牌,由司法局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目前已累计制作短视频23期,均被“学习强国”平台录用。
(六)紧紧围绕为民服务宗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搭建现代法律服务平台。整合推进“实体+热线+网络”法律服务体系,建成273个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升级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实现“7×24”小时不间断法律服务;全面丰富浙江法网法律服务种类,畅联浙里办APP 应用移动端申请方式,畅通网络办理渠道。今年个法律服务凭条共解答法律咨询3253件,其中解答在线法律咨询1586件,群众满意度达98.31%。
二是推进法律援助市域通办。扩大法律援助服务范围,当事人申请事项符合法律援助范围并属于设区市域内受理范围,即可根据自身情况向建德市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真正做到“谁接待谁受理谁审查谁指派”,做到法律援助市域内100%通办。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法律援助1449件,其中刑事法律帮助1180件,刑事法律援助207件,民事法律援助60件,行政法律援助2件。
三是加强公证业务创新。聚焦群众快办简办核心需求,实现80%公证事项全省通办、“公证+不动产登记”一站式办理、“遗产身后一件事”一次办,最大程度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要求。今年以来,公证处完成公证办件量1860件,其中最多跑一次业务数1597件,最多跑一次占比85.86%,满意度99.92%。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是进一步凝聚法治建设合力。制定年度法治建设规划,努力为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发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牵头抓总作用,强化委员会办公室的协调、督促、检查、推动职能,形成协调小组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
二是进一步抓好新《行政复议法》贯彻落实。注重自身建设,强化责任担当,主动扛起新的行政复议工作任务,确保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强化保障支撑,及时与财政等相关部门做好对接,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和保障。
三是进一步推进基层合法性审查工作。将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纳入法治考核的重要指标,借助考核指挥棒引导乡镇(街道)通过招考、调任或组织现有人员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方式,加强自有法律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同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发挥市级中心对基层行政合法性审查工作的指导作用,并为乡镇(街道)提交的疑难、重大、复杂事项提供专业的协审意见。
四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定期行政执法案卷集中评查工作,通过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纠错案卷评查,全面掌握执法单位办案流程,优化执法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提升行政执法单位的执法规范化,努力从源头破解“两高”问题。
五是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开展“信用矫正”工作,通过“信用矫正”,实现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被动监督管理”向“主动自我约束”转变,破解回归社会难等问题。推动社区矫正片区化管理,在“科所联动”、“所所联动”的基础上,推动中心所片区化管理,实行A、B类分类考核,解决个别司法所开展工作时人员不足的窘境。
六是进一步丰富普法宣传文化产品供给。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参与省、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评选活动。整合全市普法新媒体资源,构建立体普法矩阵,落实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和典型案例发布制度。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案例、以案释法案例报送工作。
七是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品牌创建。以“17℃调”调解机制为支撑,树立调解品牌。继续做好品牌培育,开展本市“十佳调解员”选树活动或技能比武,进一步发展和培育基层优秀调解员。以杨村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引领,积极培育金牌调解工作室等基层调解组织。计划修订“以奖代补”实施办法,进一步提高调解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是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优化法律服务供给,集成律师、调解、普法、公证等法律服务资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力量向基层延伸,提升基层法治建设质效,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完善法律服务人员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对相关人员执业行为投诉查处力度,打击扰乱法律服务市场的行为,促进我市法律服务人员服务能力提优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