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17644/2023-2924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李家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12-28
有效性: 规范性文件登记:
文件编号:
李家镇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时间:2023-12-28 13:50 来源:综合办公室(挂财政所牌子) 浏览次数:


2023年,李家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打赢“经济翻身仗”和全力护航亚运攻坚战,成功获评中国菊石之乡、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科普研学基地,创成全国三星级地质文化镇、国家级黄精科技小院,李家菊石入选“中国美丽化石”名录和浙江省第二批林业推进共同富裕十大典型案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固本强基,提升基层党建质量

组织建设开创新局面。高质量推进“双强六好”、十链百坊、党员发展、智慧党建、流动党员排查、主题教育等工作,李家村获评浙江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杭州市争先晋位村,龙桥村书记杨满花荣获杭州市“担当作为好支书”,“浙人之源”共富链组两次获评优胜单位。提升改造建德海螺“学习馆”,提升研学工坊,新建笋干工坊、黄精工坊等,5个共富工坊典型案例纳入全市百个“共富工坊”建设案例集。宣传文化工作“有声色”。坚持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全年举办专题党课、交流研讨30余次,开展“堂前燕”宣讲230余次,新安夜学40余次。全年累计在杭州市级以上媒体发稿160余篇,其中《消费热力观察 既懂旅游又懂教育 研学指导师成“香饽饽”》在央视二套播出、新联村田间超市“劳动一小时”在中国组织人事报头版刊发、幸福方桌在浙江组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主流媒体刊登。绘就最大最美“同心圆”。积极探索“商·贤”融合发展新机制,搭建人才超市、众创空间、项目领跑、一站式服务“四大平台”,召开“贤·商”大会、“贤·商”洽谈会3场,成功招引乡贤回归项目6个,将“乡贤优势”转化为“乡贤经济”。优化衔接乡村资源和乡贤需求,深化“乡贤为家乡办实事”“我为乡贤送服务”工作机制。打造人才培育“新引擎”。立足李家特色,成功创建国家级黄精科技小院,深化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开展“七彩新农人”实践活动,持续不断培养农业型人才。培育农创客30人,高技能人才81人,招引大学生51人。强有力推进“乡村梦想家”招募,洽谈公司4个,招募乡村运营团队2家,引进乡村运营专业人才12人,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二)聚焦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经济指标稳中向好。1-11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4.68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6674万元,增速11.9%,排名全市第2;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41%,排名全市第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2.26亿元。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围绕碳酸钙延链补链强链,大抓招商,大抓项目,成功招引安联新材料、杰盈食品、海诚商混项目、菲诺泰克等亿元以上项目4个。招引的首个碳酸钙优质下游企业——菲诺泰克新材料(杭州)有限公司,实现一季度落地,二季度开工,三季度投产,11月份完成企业进规和认定为数字经济企业,累计产值已达3760万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完善李家工业功能区基础配套,新建扬尘喷淋系统,共富停车场等,全力做好菲诺泰克二期项目和园区85亩土地项目招引用电配套。深化助企服务,选配“市镇两级”驻企服务员25名,落实首席代办员制度,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70余件,全程跟踪项目代办15件。    

(三)聚焦乡村振兴,提速三产融合发展

标准地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完成李家村、长林村500亩农地提升项目,实施稻鸭共生,每年可带动村集体收10万余元。石鼓村标准地项目建设稳步推进,1200亩土地完成流转。实施万亩林千户富“浙李共富”计划,建成“油茶+黄精”标准地500亩,完善配套道路、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林下经济标准地做法获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侠肯定,李家镇《念好林下“生态经” 探索绿色富民新路径》荣获省级第二批林业推进共同富裕十大典型案例。“地质+”助力文旅共富。完成乡村化石馆、考古工作室、石头科普馆、方解石晶体馆、蝴蝶科普馆、石景美学营地等微博物馆群建设,成立化石保护与修复技术研发中心,李家乡村化石馆入选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录。与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深化“李家古生物群”研究、化石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合作。成功举办2023中国化石保护研讨会,吸引全国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学游”带动强村富民。以“建德人”和古生物化石为核心开设特色主题研学课程,推出“浙人之源”等精品研学旅行线路4条,累计接待省内外研学团队9500余人次,提升改造研学餐厅2个,建设浙李果蔬工坊,组建研学用餐服务团队26人,带动集体经济增收60余万元,提供低收入农户就业岗位12个。

(四)聚焦亚运攻坚,绘就和谐李家底色

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全镇域推开“人人都是保洁员”工作,深化“劳动一小时 美丽一平米”行动,对照标准查问题,落实整改强举措,闭环管理无盲区,累计排查整改问题1600余个,绘就美丽底色。全镇保洁人数由85人减少至59人,上半年全镇保洁经费开支降低26万元,同比下降13%。新桥村成功创建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龙桥村获评杭州市“美丽庭院”示范村,诸家村获评杭州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优胜村,沙墩头村获评杭州市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沙墩头村召开。掀起人人参与“亚运风”。全市率先试点打造文化乡集,围绕“文艺赋美、喜迎亚运”主题,举办趣味运动会、乡村好声音、群众文艺汇演、象棋比赛、村BA等活动60余场,长林村篮球队获得市“文化乡集杯”和美乡村篮球赛四强。志愿服务添彩亚运,实施“志愿同行 益起亚运”行动,以“浙李幸福日”为平台,开展义诊义剪、为独居老人洗衣送餐、关爱留守儿童和文明交通劝导等志愿服务,举办“最美志愿者”等身边“最美”人物表彰。打赢护航亚运攻坚战。亚运会期间,紧盯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领域,坚持一日三调度,每天研判机制,牢牢守住底线,全年无人员赴杭去省进京越级访登记,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创新实施“主题法日”活动,建立“一站式”联合解纷工作体系,每月固定接访,海事闭环管理,微事快办直办,确保百姓遇到问题有地说、愿意说、舒心说。今年全镇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6%,110纠纷类警情接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5%。

(五)聚焦民生福祉,书写幸福初心答卷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建设持续改善,投资900余万元完成金石路东侧强弱电杆线迁改和李家村安置房电力迁改,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8.4公里,新增建设公交站点6个,整治交通安全隐患250余处;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建成人大代表联络站、三位一体李家分平台,打造家门口婴幼儿成长驿站3个,率先在全市100%完成CD级危房销号,李家村安置房全面结顶,李家村骨灰堂建成投用,长林、新桥村新建百姓健身房。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农村生活污水扩面提升,寿昌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西线供水工程有序推进。“幸福方桌”提档升级。重塑“幸福方桌”方桌党建品牌,扩面提质打造“爱心助餐”“走亲连心”“和美乡风”“共同富裕”4张方桌,构建“中央厨房+助餐点+就餐点(方桌点)”三级助餐服务体系,建立“25+5+N”送餐机制,累计完成配送餐服务10万余人次,惠及全镇200余名老年人,推动基层治理和服务不断延伸。承办“幸福方桌”爱心助餐扩面提质行动现场会,“幸福方桌”爱心助餐在全市层面推广,纳入建德市主题教育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之一。“幼有善育”托起幸福。推进美丽校园建设,总投资1050万元镇中心小学教学楼顺利推进,完成校园周边环境提升改造,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路径,发展民乐演奏、非遗文化等特色教学。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在全市率先开启中小学生“躺睡”全覆盖2.0模式,为890余名学生配备带枕式午睡垫、定制盖毯,加装储物柜,实现“舒适午休”。开展“明眸亮眼”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全面摸排中小学生视力健康情况,启动科普宣传、减负强体等“六大行动”,守护学生清晰“视”界。设立代表微基金,常态化开展“浙李幸福日·代表微基金·圆梦微心愿”活动,实现“微心愿”152个。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以四大攻坚行动助推高水平党建

实施“固本强基”行动。深入实施“争星晋位、全域建强”行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持续推进“双强六好、两新创优”创建工作,加大培育两新党建示范点。定期举办“浙李说”书记论坛,提升村两委干部履职能力。完善村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探索村两委干部“一人一档、一村一盒、专柜保管”的建档管理制度。抓好村级后备力量建设,建立青年人才信息库,吸收“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进入村级后备队伍。实施“引才聚才”行动。立足李家特色优势,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推进“乡村梦想家——我在建德有个村”工作,打响“浙人之源 菊石之乡”乡村运营品牌IP,做好乡村运营文章。深化校地合作模式,开展“实习在浙李”活动,力争引进落地人才项目1个,新增培育农创客50名,其中培育领军型农创客代表1名。实施“青苗培养”行动。创新开展青年干部“夜学夜谈”培训活动,探索“短平快、小班化”专业培训模式,开展“浙李青苗说”活动,为年轻干部蓄能充电。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政治家访等,严管厚爱年轻干部。实施“浙李有声”行动。充分发挥“浙李响”红色文化宣讲队和“海螺号”宣讲队主力军作用,开展知识讲座、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等活动。打造多元化文化乡集综合体,培育村级文化团体,常态化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以产业迭代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聚焦延链补链。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接走访碳酸钙企业下游优质客户,以企引企,招引汽车涂料、汽车密封胶等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项目落地,培育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紧盯经济指标。强化各类要素保障,推进菲诺泰克二期、海诚商砼、安联环保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海螺“一基五业”产业布局,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开发建设新能源项目。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家、限上企业1家。村企共富同行。以李家工业功能区共富停车场区域为载体,招引民间资本打造小型商超、休闲客厅等配套设施,为园区物流司机提供优质服务,村企联建促共富。

(三)以“标准地”建设壮大特色农业

打造粮食标准地。加快高标农示范区建设,重点示范稻鸭养殖、稻蔬轮作等技术模式。依托“中国农技协浙江建德黄精科技小院”等技术资源优势,推动“万亩林千户富”林下经济标准地扩面提质,建设林产品共富工坊,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蛋鸡生态园。实施家禽生态养殖小区提升改造,促进蛋鸡产业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提升蛋鸡品质,助力打响“建德鸡蛋”品牌。建设和美乡村。按期完成三溪特色村、新桥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扩面提升、寿昌江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盘活流转厂房、民房等闲置资源,打造民宿等群众增收产业链。  

(四)以特色研学产业助力农文旅融合

推动业态融合。以“建德人”和古生物化石为主IP,大力发展研学旅行产业,发挥中药材、山茶油等特色农业优势,打造地质考古、自然和农耕文化体验等研学区块,丰富研学产品供给,因地制宜完善水上飞车、山地越野等旅游设施。做大文化产业。推动建设集展示交流、修复加工、会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化石文化产业园,谋划打造综合性科普研学营地,推动化石保护与修复技术研发中心实体化运作,举办全国古生物化石鉴定与修复培训。扩大对外影响。加快“李家生物群”系统研究,丰富文化内涵,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为争取入选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奠定基础。策划举办全国化石修复、化石文创、古生物绘画等赛事,推动化石标本进校园、进博物馆交流展览。

(五)以精准化服务守护“一老一小”

深化“幸福方桌”。围绕“四张桌子”内涵,持续优化助餐服务机制,以上门送餐、“浙李幸福日”活动为载体,提供靶向精准为老服务,开拓分散式互助养老新模式,积极探索“一老一小”一站式融合服务新路径。启动“明眸工程”。开展家庭光环境改良、快乐课间600秒等八大行动,搭建近视防控安全码系统、眼健康训练系统,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推动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逐年降低。完善公共设施。完成李家中心小学综合楼续建工程,新建镇特困供养服务中心,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