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2020年建德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建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8月3日
2020年建德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浙江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7〕25号)和省、杭州市有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落实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浙江省、杭州市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策部署,全面构建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分类分级管控新体系,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二)工作目标。根据省、杭州市的安排,启动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智能管理一张网”“基础数据一个库”“风险防控一张图”“预警指挥一个平台”“综合防治一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智能管理、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应急支撑、综合治理和社会防灾能力。坚持以“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为目标,强化地质灾害风险动态管控,有效控制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危害和损失。
二、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段。每年的梅汛期、台汛期以及冬季雨雪冰冻期和冻融期是地质灾害易发期和重点防治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梅汛期和7月至9月的台汛期带来的强降水过程可能诱发地质灾害,需要防范短时强降水、连续降水及其引发的山体滑坡、崩塌和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冬季雨雪冰冻期和冻融期应重点防范岩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以及发生强降雨至雨后48小时的时段,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
(二)重点防治区域。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特别是钦堂乡谢田村—乾潭镇新程村、乾潭镇梓洲村—三都镇东方村、新安江街道、寿昌镇东门村—大慈岩镇檀村、大同镇5个重点防治区域的山区人口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低丘缓坡开发区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确定的风险防范区;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和不稳定斜坡应急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涉及边坡治理的在建工程、农村房前屋后高陡边坡和小流域沟谷等是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
三、主要任务
(一)启动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
1.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智慧网络。整合地质灾害综合信息数据,集成规划服务、项目监管、监测预警、专家会商、应急指挥、查询统计、群测群防、防御报告等地质灾害综合管理全流程业务,实现与市防指成员单位和省自然资源厅数据实时共享。
2.完善地质灾害综合指挥平台。加强规划资源、应急、水利、气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基于实时雨量动态监测数据,利用现有的阈值模型分析判别地质灾害防御级别及对应工作,构建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全过程突发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和防御会商决策指挥平台。
(二)加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按省、杭州市统一安排,启动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完成1:2000大慈岩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试点,开展10个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开展农村村民切坡建房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回头看。
2.完善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根据省、杭州市工作安排,目前我市已初步划定183个风险防范区,下一步主要以国土空间地理基础信息为依托,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实地复核和承灾体数据填报,并通过风险普查、风险调查以及灾险情调查复核工作,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相关文件规定增加和核减风险防范区,实施动态管理,逐步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最终形成集地质灾害防御和风险管控数据于一体的综合防御要素基本信息图。
(三)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1.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总结“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成效,启动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编制,分析“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面临形势和新时代要求,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专题研究。
2.切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全面健全落实“五查30 问”制度,抓好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加密对地质灾害中高风险区的巡查排查,强化强降雨过程前、中、后的排查、巡查和核查工作,充分发挥监测点作用,持续做好监测并定期分析数据;综合地质灾害、气象、水文预报预警信息和风险区划分结果,按照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人员转移标准,做好高风险区域相关人员的提前转移和临时避险,切实避免人员伤亡。优选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充分发挥专业队伍技术保障作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切实提高应急救援技术支撑能力。严格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值守制度。
3.加强地质灾害源头防控。加强避让搬迁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安全监管,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避让搬迁后土地的复垦和综合利用。健全竣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护体系,开展管理和维护情况大检查,确保充分发挥防灾功效。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要加强指导,严格执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同时进行的“三同时”制度。住建部门应督促建设单位做好在建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组织开展城乡建设工程领域的地质灾害动态巡查和监测;水利部门应认真做好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组织开展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动态巡查与监测;交通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道路两侧地质灾害点的巡查排查、抢险救援和道路修建、道路边坡防护;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农业农村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要加强农村村民切坡建房的监管。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认定为不适宜建房或不适宜切坡建设的,必须另行选址,对经评估属基本适宜建房的,建房户必须按照评估报告提出的防治措施对边坡进行治理,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批准建房手续、不得放样。
(四)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1.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市应急管理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水利局、气象局应加强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共同发布预警预报,气象部门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密建设气象监测设施,逐步提高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构建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全过程突发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和防御会商决策指挥平台。
2.建立地质灾害信息实时判别系统。根据《关于抓紧编制重点乡镇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一镇一预案”“一村一手册”“一户一卡片”的通知》(杭地灾防〔2020〕1 号)要求,各乡镇(街道)要完成属地地质灾害风险区应急避险“一镇一预案、一村一手册、一户一卡片”编制工作,生成避险人员管控“一张表”。在现阶段风险“一张图”基础上,生成地质灾害风险防范研判“一张单”为主的格式化文件,完成防御动态信息汇总。依据地质灾害风险图判别实时区域风险等级,生成地灾风险等级分布图和预警提示信息,在现阶段风险“一张图”基础上,构建新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模块。
3.完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点。总结前期14个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经验及设备运行情况,选择人员集中区域高陡边坡、重点公共设施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或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等位置开展地质灾害多参数自动化专业监测点建设(2020年到2022年完成新建不少于9个),逐步形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
4.深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防灾责任,实现全市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实时更新,构建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防灾责任人、防治措施“管控一张表”。组织开展群测群防员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网格员(群测群防员)队伍能力;进一步开展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宣讲活动,发放地质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手册,开展地质灾害宣传进校、进村活动,增强公众对灾害的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良好的防灾氛围。
(五)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1.更新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部门与规划资源部门的分工协作,构建职责清晰、履职到位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根据三定方案和《2020年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2020年杭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规定,应急管理局组织编制《建德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导乡镇(街道)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修编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控区应急预案的编制,进一步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局要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各乡镇(街道)也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的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识灾、避灾、救灾能力。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要协助做好演练工作,强化群众防灾意识。
2.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应急管理部门要切实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做好应急处置各项准备工作,调整充实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加强地质灾害应急装备现代化建设,确保应急车辆和装备物资等要素随时保障到位,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合理调度社会救援力量,组织开展应急救援。规划资源部门要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组织专家技术组随时待命,提供地质灾害测绘成果资料和地理信息服务,参与应急调查、评估分析等应急救援技术保障工作。
(六)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1.科学实施治理工程。年底前完成钦堂乡羊毛坞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未完工的不稳定斜坡应急治理工程;完成莲花镇莲花村莲花酒厂屋后危岩体崩塌专项调查,启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今年新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落实“即查即治”,启动综合治理。
2.鼓励实施避让搬迁工程。积极引导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山区群众向县城、中心镇村集聚,有效降低受威胁群众数量。科学制定避让搬迁项目计划,编制搬迁安置方案,做好搬迁安置点选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保搬迁安置点“搬得下、稳得住、住得起”。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发改、财政、规划资源、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应急管理、气象、文广旅体、气象等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定位和职能分工,各负其责、高度重视、密切协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街道)要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切实、主动加强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镇、村三级以及村级巡查监测人要层层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逐级负责,层层把关,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二)强化资金保障。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保证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项目顺利实施;统筹安排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和农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费用;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
(三)强化宣传培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农村文化礼堂“五个一”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通过世界地球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建德市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日等活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防灾知识的宣传,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面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考核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年度综合考评的内容之一,对年度目标任务实行通报和考核,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和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1.2020年建德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任务表(略)
2.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任务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