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化工企业普遍面临着国内市场需求锐减、出口受阻、资金周转压力大、物流不畅通等多种困难。尽管多数化企已复工复产,但如何充分“复能”仍是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5月15日,本报“石化联合会中小委:中小化企四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文刊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业内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重视培养组织韧性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晶认为,疫情的突然来袭,是对中小化企的新考验。前期,政府出台了各种金融和税收方面的政策来帮助中小化企顺利复工复产。接下来,就是考验企业自身韧性的时候了。由于技术创新缓慢,很多中小化企过去只是依靠不断扩大规模来支撑成本领先优势。突发的疫情可能产生蝴蝶效应,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中小化企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倍重视培养组织韧性。只有在组织中植入韧性的基因,才能产生组织抗体,使企业做到百毒不侵,逢凶化吉。企业还要保持充分的耐心。从表面上看,耐心似乎从来不是中国企业的优点。我国企业擅长创造和利用市场, 抓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向前推进自己的事业。如果没有这样的态度, 中国经济奇迹恐怕无从谈起。 但当企业遭遇黑天鹅事件时,最好冷静地应对那些始料不及的挑战。同时,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企业与行业协会之间要加强合作。
政企联合内外兼修
贝联(上海)投资管理中心董事长游昌乔从企业和政府之间内外兼修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内”来说,中小化企自身应加强“4个优化”,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
一是优化成本。在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将开支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优化人力。坚决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对臃肿的机构要进行瘦身,对紧缺的人才应在薪资、福利上更具有吸引力。三是优化运营。加快组织变革和业务创新,提高运营效率。四是优化平台。深化数字化改造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实现精益生产及精细管理,并对接供应链、金融等数字化平台。
从“外”来说,政府要落实“4个促进”,构建良好营商环境。
一是促进专项资金设立。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可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二是促进税收优惠及减轻负担。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按照规定实行缓征、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措施;对中小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减免等优惠政策,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三是促进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和比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四是促进人员引进。帮助企业解决疫情过后“用工荒”的问题,帮助企业落实相关的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落实好外来工与本地人员的住房优惠政策,让外来务工人员能享受福利房、人才房等。
保证生存谋求发展
上海灼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裁袁自煜建议应从5个方面着手保证生存、谋求发展。
一是向管理要效益。我国中小化企的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品质管理、内部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没有形成体系,协同效应差。建议中小化企全方位梳理自身各个管理环节,通过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经营安全性,降本增效,提升品质,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是挖掘自身技术潜力。2019年,我国石油与化工行业贸易逆差达到2683亿美元,总进口额接近5000亿美元,去产能、补短板、重质轻量是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总基调。中小化企一定要瞄准“进口替代”的机会,挖掘自身的技术潜力,通过招聘优秀的研发人员,建立研发体系,开展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危中寻机。
三是全领域推进数字化。数字化决定中小化企能否生存下来、能否更具竞争力,越早推进数字化对企业越有利。数字化不是简单的软硬件设施,它的背后是组织、流程、绩效的变革,需要全员的数字化能力支撑。中小化企要结合自身实际谋划数字化工作的整体安排,管理者和员工要快速补齐数字化知识和技能。
四是研判国内外市场动态。目前,国内“新基建”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汽车等产业支持政策正在落地;国外欧美等地经济社会秩序尚未恢复,中小化企应仔细研判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形势,时时调整经营策略;要关注中国市场对绿色化工产品、高端化工产品的需求;要谋划对冲贸易摩擦风险的策略,走出去实地考察,借鉴国内成功企业经验,推进在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业务。
五是激发全员能动性。疫情之下,中小化企要在研发、生产、内部管理等多个部门改革激励体系,根据自身实际,面向不同层次人员推进股权激励、合伙人制、利润分红、特别奖励等方式,让全员与企业利益绑定,推动员工行为从“要求”到“自愿”转变。
关注“三链”做好自救
江苏化工行业协会会长赵伟建认为,中小化企要关注供应链、产品链、资金链,做好自救。
此次疫情出口型企业受冲击很厉害,订单取消和滞后让很多中小企业措手不及。因此,中小化企还是要保内部产业,要立足国内、省内,这是本;外贸不确定因素太多,应该把立足点放在国内,学习国外先进产品技术、应用渠道,提升核心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在产品整体技术创新上,整体来看还是粗狂型产品、基础原料型企业受挫率大,接近市场的产品表现不错。所以,如何拉长产品链,无限接近市场、接近终端是未来企业创新变革的课题。中小化企一定要把产品链往终端走、往下游走。
在资金问题上,由于中小化企本身偏小、弱,加之生产成本不断加大,所以资金链非常紧张。同时中小化企存在管理水平偏低、自行应变能力较差、随意性强、缺少缜密的资金链运作团队和人员等问题,应该在资金动向方面尽快培养一批管理人员,科学利用自己的整个资金链。
当然,中小化企首先还是要靠自救,完全依赖政府是不现实的。因为政府永远是救急,与其到处喊困难,不如学习国际化工企业的做法,按照市场化运作,自身消化规避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