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54411463/2025-0189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建德市应急管理局 | 成文日期: | 2025-06-10 | ||
有效性: | 规范性文件登记: | ||||
文件编号: |
2024年以来,建德市应急管理局以固本强基为主题,以“遏重大、降较大、提本质”为目标,以安全生产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统筹推进应急消防体系建设、“10大隐患”整治等系列行动。2024年,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各类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防治。
一、2024年工作总结
1.凝心铸魂强党建,打好助企服务“组合拳”。今年,我局深入挖掘党建品牌,发挥“婆婆嘴”宣讲团的防安宣安能力与作用,拍摄《我就是主角》系列视频6期进企业轮播。同时,深化助企服务“周周见”活动,由党委领导带队,全局党员干部分组,完成256家危化品使用企业安管员专项培训288人次,实现100%全覆盖;对72家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全年共计完成百万员工大培训7833人次;实行审批前置服务,成功为219家企业代跑许可审批。助推安责险服务向工贸领域延伸,对投保企业开展“保险+服务”456次。
2.统筹协调抓落实,下好本质安全“一盘棋”。制定形成全市“1+11+20+6+17”的方案体系,将量化指标明确到月份,截至目前,已完成399项指标任务。累计完成多业态老旧经营场所27家、区块性“上宅下店”379个区块、集体宿舍148家整治任务,开展暗访曝光5期。着力推进第三轮10大隐患专项整治,完成260条隐患整治任务。
3.持续发力清隐患,用好整改闭环“关键招”。重点关注烟花爆竹、非许可医药化工企业、露天矿山、涉爆粉尘、有限空间、一厂多租、电气焊等领域安全监管。对全市150家重点企业共查出重大事故隐患66条、一般隐患446条,目前已基本完成整改。配合园区完成省级化工园区安全风险D级低风险创建;完成国务院安委办、国家矿监局检查及整改工作。
4.扎实前期准备,筑牢减灾“安全堤”。汛前完成2400余名基层防汛行政责任人清单调整公示;组织1800余人次开展基层一线责任人“四讲一会”业务培训;编制镇级重点风险管控清单192张,梳理山洪地灾受影响人员清单14210人。2024年民生保险为109户受灾居民提供理赔服务,赔付金额总计17.22万元。多次向上对接争取资金支持,共计向上争取到救灾资金补助4627万元。今年我市完成13个乡镇的森林防灭火规范化建设,并通过验收。自2023年至今,我市16个乡镇的森林防灭火工作化建设全部完成。
5.提前启动应对,打赢泄洪“攻坚战”。按照“三提前”“三必须”要求,6月22日提前启动应对9孔泄洪人员扩面转移,我局派驻7名党员干部进驻泄洪指挥部,每日3次参与风险评估与会商研判,连续专班化作战长达两周,此次梅汛期及泄洪过程,全市累计转移6070人,累计向上争取生活救灾物资6500件,向沿江重点乡镇(街道)调拨应急物资近1万件。
6.提升处突“能力值”,推进基层体系建设。我市14个乡镇(街道)实现应急消防管理站单设,16个应消站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并通过杭州市级达标验收,标率达100%。141系统中应急消防管理模块已全部上线应用,各乡镇(街道)逐步依托该应用开展隐患排查,截止目前共计排查点位25243处,发现隐患2154处。通过组织三轮执法证考试和三轮辅助执法证考试,全市所有乡镇应消站人员均实现持证上岗。
7.融合发展“三中心”,创新值班机制。以“三中心”融合模式开展城市安全值班的做法获得陈瑾常务副市长批示。跳出部门各自为阵格局,在“大值班”框架下,根据时节重点动态调整人员结构,以一支一专多能的值班队伍同步开展城市安全值班、政府系统值班、应急响应值班等工作。自“三中心”融合模式运行以来,共接收处理300余次紧急信息,开展7次联合值班。
8.培育队伍“强联动”,提升救援能力。按“1+6+N”架构,已重点编建了1支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6支专业救援队。基层队伍方面,通过抽组救援力量,全市16个乡镇(街道)均已完成综合应急救援人员编组、携编装配。社会应急力量方面,我市每年安排队伍培育资金140万元,并进一步规范化管理。今年以来,全市各社会救援队伍累计开展救援、安保、宣讲等行动110余次,出动900余人次。本年度新吸纳两支救援队伍:成立杭州首个矿山应急救援队,提高非煤矿山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将建德翔龙航空救援服务中心纳入社会救援培育对象,进一步开发无人机在各类应急救援场景中的实战应用。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深化治本攻坚行动,夯实安全生产“基本盘”
发挥安委办综合统筹职能,扎实开展第四轮“10大隐患”专项整治,对25年工作进一步“减数提质”,在隐患总数下降20%的前提下,隐患质量进一步提升,切实消除一批安全隐患。围绕建设施工、消防、工矿商贸等重点领域及重点时段,多部门共同参与,持续开展隐患暗访曝光工作,推动人人都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入脑入心。以应急消防管理站为载体,触角向下,打造企业、旅游景区、村社等各类应急消防管理服务站,织密织牢“预防网”,推动“事后救”向“事前防”的转变,以宣传教育为重点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二)持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下好监管服务“一盘棋”
分季度、分乡镇(街道)开展安全生产专题培训班,每季度要求企业至少安排一轮社会化服务工作。明年将安排隐患排查奖励费用及安全费用使用等专项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与“红黑榜”进行直接关联。强化落实工贸、危化、矿山领域新、改、扩建风险较高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三同时”相关工作,重点关注跟踪全市新增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为新入项目做好前期服务。探索多方式下放执法权限,适应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配强基层应急管理执法力量,明确分级监管对象和工作职责边界、强化责任落实,强化乡镇(街道)执法效能评价。
(三)持续抓实防减救灾举措,织密自然灾害“防护网”。
统筹推进安委会和防减救灾委整体设置方案的整合修订,常态化开展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提能升级建设,以“乡自为战,村自为战”为重点,推进“1833”镇村落地贯通。推进“防汛隐患排查一本通”应用,制定“典型防汛隐患案例库”。全面排查辖区内洪涝灾害风险区域、部位,制定“梯次人员转移方案”。在1个市级中心物资仓库、4个中心乡镇重点分库的基础上,完善市镇村三级物资仓库布局网络。按照乡镇、村社不同灾害特点,建立物资装备增配清单。
(四)持续推进应消体系建设,筑牢基层基础“压舱石”
在标杆站队建设的基础上,围绕2025年应消站提能升级民生实事项目,推动重点乡镇进行“软件+硬件”等提质升级。同时加强物资配备,依托国债项目,加强相关物资配备。依托应急管理精品课程,为乡镇制作涵盖站队建设、隐患排查、防灾减灾、烟花爆竹等方面可系统复制、可直接上手、可面向各类群体的精品课程,切实提升基层应消站人员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开展应急管理各类比赛,以赛促学,提高基层应消站人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