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17054/2025-0108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建德市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日期: | 2025-03-27 | ||
有效性: | 规范性文件登记: | ||||
文件编号: |
今年以来,科技局锚定打造浙西人才科创高地总目标,聚焦重塑机制、改革方法、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努力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出成效、做文章。2024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首次突破10亿大关,我市技术创新指数进步排名位列全省第9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和设置率提升度位列全省第1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提升度位列全杭州第1位。
(一)聚焦主体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是持之以恒壮大创新主体。构建科技型企业全周期梯次培育机制,对符合创新主体培育条件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进行精准培育。全年累计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培训、专家现场指导服务等活动12场,惠及企业700余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7家,任务完成率分别达120%和161.7%。二是坚定不移开展技术攻关。新安化工高端功能含硅化学品的制备与应用示范项目入选省“尖兵”重大研发项目榜单,实现历史性“零突破”。新安化工大宗除草剂绿色制造关键技术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杭州水碓湾农业作为第三单位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高新投资占比实现14.63%,增速位居杭州第六;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研发费用支出17.27亿元,同比增长9.3%。三是久久为功夯实金融保障。围绕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征集中央科技创新债贷款需求57项,需求资金23亿元。申报科技类超长期国债2项,推动我市20家科技企业入选再贷款名单,累计可贷款金额11.8亿元。首次联合中国人保开展“创新保”实践,推动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惠企政策下沉触达。
(二)聚焦平台赋能,提质扩面持续加码。一是做深校地合作文章。按照“一个支柱产业对接一个知名大学优势学科”思路,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湘湖实验室等高校院所和科研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引进落地湘湖实验室建德技术转移中心,与中国计量大学共建我市首家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动与杭职院、上海武创高新集团等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功能性材料研究院等平台,积极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二是打造企业孵化平台。积极发挥“科创飞地”引才聚智桥头堡作用,支持东科新材料等本土企业在杭飞地设立研发中心,入驻企业共计为我市招引51名人才,其中博士12人、硕士3人、本科21人。新增杭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增培育杭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3家,其中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家。三是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举办各类产学研活动35场,落地共建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基地,邀请院士专家开展产业咨询、项目路演。举办“科技部发展中国家培训班建德行”活动,来自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20余名外籍专家走进建德,开展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同时,依托高校科技人才引进成果转化项目56项(比如东科新材料与上海二工大专家合作,成功研发应用于路标涂料的氧化蜡,指标达到国外一线产品标准,实现国产化平替,今年预计新增产值提升50%)。
(三)聚焦产才融合,智力支撑持续增强。一是高层次人才招引有新突破。组织申报杭州市级以上人才项目18人,入选省级人才项目2人,杭州市级人才项目1人,新安化工团队入选省、杭州市人才创新项目,实现人才创新团队项目零突破。二是候鸟人才合作有新亮点。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累计立项“候鸟计划”项目9项、实施杭州市级外国专家智力项目25项、产学研合作项目29项,为企业柔性注入智力资源。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量增速居杭州第一,企业研发人员数从2615人增加到3457人,增速位于杭州第二。三是机制创新有新成效。创新实施“1+N”校企双聘制,确定新化化工为试点单位。成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研究生建德实践基地,积极组织高校导师带领学生团队赴企业开展产业技术攻关,目前已引进20名研究生开展实践锻炼。持续扩大“科创菁英”科创品牌影响力,携手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江南大学等高校院所举办创新对接会9场,分领域组织200余家企业开展对接交流,挖掘技术需求240项,对接专家257人,促成校企合作30余项。成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开展高层次人才走进企业等服务活动13场,进一步拓展人才沟通交流渠道。
(四)聚焦生态提优,创新氛围持续浓厚。一是以政策迭代提质效。制定《关于深化“候鸟行动”的实施方案》,落实科技创新奖励3931万元,其中向上争取资金1712.86万元,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金额12.3亿元,惠及企业167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1.79亿元。二是以技术交易促转化。通过“揭榜挂帅”平台张榜需求54项,金额1.1亿元,揭榜9项,金额为1300万元;通过“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发布科技成果240项;登记技术交易合同200份,较去年增长29.8%,完成技术成果交易额1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