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德市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建政函〔2023〕37号)
时间:2023-07-27 11:14 来源:市府办 浏览次数: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建德市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建德市人民政府

2023年4月6日

建德市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

(2023—2027年)

为全面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杭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十五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按照全市新型城镇化战略总体部署,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引导各类优质资源快速向县城积聚,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不断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全市经济稳增长扩内需,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

二、总体目标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广覆盖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成果共建共享,幸福宜居江城、文旅共富样本时代形象全面展示,努力打造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样板。到2027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6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7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低于55%,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推进乡村风貌全域提升、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提能、乡村文化振兴。到2027年,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20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大关,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100%,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60%以上。

三、全面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一)发展优势产业,实施经济效能提高行动

1.推进产业做大做优。重塑发展优势,打好“产业升级战”。做强先进制造业。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精细化工、绿色建材、橡塑轻工等特色产业集群;一手抓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全力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绿色能源、水产业等新兴产业,力争2027年打造五个“百亿产业”,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在2022年688亿的基础上三年超千亿、五年翻一番。做精特色农业。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两大试点建设,持续推动粮食、草莓、茶叶、畜禽等产业发展壮大。努力打造1条50亿元、1条10亿元、8条亿元级县域富民特色产业链。做大文旅产业。抢抓杭州旅游西进战略机遇,全力招引重大文旅项目。积极参与“诗路文化·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建设,重点聚焦三江口区块打造,持续打响“17℃新安江”旅游品牌。(经信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旅体局)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围绕制造业、文旅康养、城市开发等重点方向,紧盯世界500强、民企500强及行业头部企业,打好驻点招商、专业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等“组合拳”,力争每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元以上项目实现突破。大力发展“建德人”经济,办好建德人大会,做优本地增资扩产服务,做实总部经济支撑。(商务局、市委统战部)

3.提升产业平台能级。发挥省级经济经开区主引擎、主战场、主阵地作用,打好“平台提升战”,加快功能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块基础设施水平,切实提高平台承载力、项目落地率、产业集聚度。积极申报省级功能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力争首批创建杭州市“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做强做大新材料和通航产业两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两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万亩千亿”高能级战略平台。到2027年经开区工业用地总面积达到1.65万亩,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30家,上市企业5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引进各类高层人才100人以上,打造未来工厂10家。(经信局、科技局、人力社保局、开发区)

(二)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城市形象提升行动

1.畅达交通网络。全力推进建金铁路、建衢铁路建设,全线推进320国道外迁、330国道大慈岩段改建工程,开工金千铁路外迁、351国道建德段,谋划建武高速,全面融入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加快新安江货运码头整合提升,进一步增加低空通航线路,统筹谋划多式联运项目。完工桐溪大桥、紫金大桥。规划建设千岛湖通用机场二期项目,新增40个以上直升飞机停机坪,新增短途通航航线10条以上,打造华东地区通用机场枢纽。到2027年,初步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浙西综合交通枢纽初具规模。(交通运输局、发改局)

2.推进城市更新。强化规划引领、做优节点设计,扎实推进城东、城南两大城市新区建设,有序开展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完成44个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提升主城区综合品质。统筹推进未来社区、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累计创建未来社区项目11个。高标准完成杭金衢“明清古韵•浙硒莲盟”县域风貌样板区、“共享山水城”城市风貌样板区等创建工作,努力塑造全域大美风貌。(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新安江街道、更楼街道、城南开发办)

3.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深化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加快实现基层治理“一网智治”。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行政村以上地区5G网络连片覆盖和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全面部署。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杭州大脑建德平台建设,建设以公共数据资源池、数字驾驶舱和应急指挥为核心的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建设“数字建德”改革创新实验室,持续推进城市大脑便捷泊车等重点场景建设和使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市委政法委、经信局、数据资源中心)

(三)提质公共服务,实施民生福祉增进行动

1.完善医养托育服务体系。加快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西院区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高质量推进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三大医共体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全覆盖,建成资源上下贯通、节约集约利用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县域就诊率达到90%。加强城乡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建立快速响应医疗救治体系。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推进以中心镇为核心区块的保障型养老机构布局建设,加大公办养老机构开门办院力度,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模式,完善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运行,康养联合体数量不少于20家。(卫生健康局、民政局)

2.加大教育文体服务供给。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均衡发展,建立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个性化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占比98.5%,县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模式的教育共同体占比80%以上。扩大“杭派新安名师”工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办优办强百年名校严州中学,持续深化与学军中学、杭十四中等杭州市区优质普通高中的集团化办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市工业技术学校和新安江职校扩容。着力实施“艺术乡建”行动,深化“文艺村长”机制,推进乡村艺术学校、村居文化会客厅等基层文化服务点位建设,打响乡村文化节、戏曲周等品牌活动。深入挖掘新安江17℃品牌赛事内涵,办好电竞潮游节、全国武术兵道冠军赛等运动赛事,新增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1.2万平方米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8平方米以上。(教育局、市委宣传部、文广旅体局)

3.提升社会救助保障能力。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低标准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换衔接。推进新业态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扩面,鼓励城乡流动就业居民持续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常住人口社保制度基本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以上。完善公平适度的医疗保障待遇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筹规划各类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救助,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共同体。(人力社保局、医疗保障局、民政局)

(四)注重历史传承,实施环境保护增强行动

1.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加强“德文化”体系研究构建,深入挖掘“三自”水电精神、千鹤妇女精神、严州文化等地域文化内涵,完成“建德人”遗址改造提升,力争创建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大力推进梅城、寿昌开展“千年古城复兴行动”,梅城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对接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以新安江为轴线,挖掘和弘扬诗词文化及当地风情特色,打造文化产业展现的精彩立面。加强红色资源开发,活化利用近现代工业遗产。开展严州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智能化、数字化。(市委宣传部、发改局、住建局)

2.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优化能源结构,不断提升清洁能源占比,PM2.5浓度优于22微克/立方米。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着力对新安江、富春江和主要支流的重要湿地以及湿地重要生态敏感区进行优先保护与恢复。加大常绿阔叶林植被群落保护力度,创成2个省级森林城镇。深化林长制,探索林权、碳汇交易,努力探索形成生态产品价值经营开发、实现保障机制。全面开展土壤治理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启动垃圾填埋场及矿山生态修复,争取矿山生产用水100%循环利用,整体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发改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水利局、林业局、综合执法局)

3.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省级“无废城市”创建。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千吨万人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做好重要河道蓝藻水华防控。以水系连通工程为牵引,统筹推进防汛设施、防汛巡查通道、亲水便民设施等建设,完成玉带河等“城内村中”水系循环,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全力夺取杭州地区首个“大禹金鼎”。(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水利局)

(五)加快人口转移,实施就业稳岗促进行动

1.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落实取消落户限制政策,保障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以农民工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聚焦共同富裕、动能转换、分配体系重构等关键领域,深入推进财政资金、农村产权、国土空间、能源要素、国资国企等各领域改革,不断增强县域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以系统思维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增长,持续做好“以产聚人、以人促产”文章,切实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公安局、人力社保局、财政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改局、国资服务中心)

2.稳保进城返乡人员就业。充分做好农村转移新市民的稳岗位扩就业工作。锚定“浙西科创人才发展新高地、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全国农创客标杆地”三大目标,加大行业领军和紧缺人才招引力度,确保落地顶尖领军人才项目10个、培养高技能人才1500名、新增农创客500名以上。全面推进浙西海归中心建设,深化大学生“星空计划”,做好“赛会引才”文章,确保新招引大学生3000名以上。深入实施“归雁行动”2.0版,努力引导建德籍优秀人才回乡创新创业。(人力社保局、科技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市委统战部)

四、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一)实施农业增效行动

1.聚力粮安保供。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提前两年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每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1万亩、粮食产量1.41亿斤以上。抓好重要农产品供给,每年稳定新建菜篮子基地50亩,到2027年,稻鱼、稻鸭共生基地面积达1.5万亩,生猪出栏26万头以上。(农业农村局、商务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聚力产业提质。做好“土”“特”“产”三篇文章,建立以粮食为基础,草莓、茶叶、蛋鸡为主导,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补充的“1+3+X”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地“131”工程,推动农业主导产业现代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集中力量抓好农业产业延链、补链,整链提升草莓、鸡蛋、苞茶等产业价值。到2027年力争创成杭州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争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零的突破。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加快构建全域覆盖的综合农事服务体系,探索推广各类共生、轮作、间作等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亩多产”“千斤粮万元钱”(农业农村局、林业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3.聚力乡村经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文化创意、网络直播等乡村旅游。以“一廊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为重点,推动沿线农业精品园、农家乐、采摘游、乡村民宿等体验场景蓬勃发展,打造独特韵味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标杆地,带动沿线居民就业增收。推进品牌优农行动,提升建德草莓等6个地标农产品品牌形象,持续打造“宜品建德”区域公用品牌。鼓励乡村旅游经营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直播、抖音带货等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商品、农副产品的展示和销售。(文广旅体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

(二)实施乡村宜居宜业提升行动

1.持续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市域“一主、两副、两组团”的城镇空间格局,在各类资源要素高度集聚的区域优先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带。同时强化中心城区、副城和重点镇的综合服务功能,以“城镇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加强“城镇圈”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统筹、综合交通网络提升和产业协同。立足乡村实际,按照流域、地形地貌、交通及行政治理边界,全市划分为50个规划单元,乡村单元内按中心村和一般村2个等级,城郊融合、集聚建设、整治提升、特色保护等4种类型,分级、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农业农村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住建局)

2.全域提升乡村风貌。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市229个行政村全部实行垃圾分类,建设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8%。持续巩固农村无害化户厕覆盖率100%,创建星级公厕20座以上。尊重村庄肌理,推进庭院美化,创建美丽庭院5000户。推进管线序化和道路平整美化。探索“人人都是保洁员”模式,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效机制。(农业农村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住建局)

3.全力打造和美乡村新样本。聚焦“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争创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县,高标准建设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三江诗路”共同富裕示范带。聚焦特色化建设、艺术化打造、数字化服务、产业化开发,高标准推进市级美丽乡村特色村、和美乡村(未来乡村)建设,到2027年,建成美丽乡村特色村20个、数字乡村50个。聚焦“一统三化九场景”,微改造、精提升,重运营、强服务,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20个。以新安江—富春江为主轴,以320国道建德段为廊道,串起沿线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3A级景区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持续绘就“宜居建德”的全域美丽新图景。(农业农村局、住建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局、文广旅体局)

4.加强保护传承“乡村记忆”。继续推进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深入挖掘、保护、利用传统村落中的农业文化遗产,做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继续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传承创新一批乡村传统技艺,发掘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向景区村输送非遗元素,开设非遗手工艺、非遗演绎以及非遗美食店铺。深入开展乡村文化调查与保护,挖掘乡村优秀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节庆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乡村文化资源,深入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活动,引导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到2027年,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47个。(农业农村局、宣传部、文广旅体局)

5.深化乡村治理工作。巩固提升全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成果,形成“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以智治促善治”“四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局面。不断迭代“建村钉”“1+10+N”集成平台建设,与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展深度合作、专题研究,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建德特色的乡村“智”治样板。以列入全省首批清廉村居示范县为契机,聚焦“五清五廉”,通过实践创新、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实现有阵地可看、有经验可学、有亮点可晒、有特色可借鉴、有制度可推广“五有”目标,打响“吾清吾廉吾有”的“德廉村居”地域品牌。深入开展清廉村居创建,到2027年底,完成80%以上村居达到创建标准。做强县级社会治理中心,提升新安˙17治理系统实效,健全“小脑+手脚”警网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基层智治体系,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化解在基层,到2027年累计建成省民主法治村(社区)45个。着力实施“艺术乡建”行动,深化“文艺村长”机制,到2027年,推进基层文化骨干培训达1.5万人次,推进乡村艺术学校、村居文化会客厅等基层文化服务点位建设,打响乡村文化节、戏曲周等品牌活动。深化“新安堂前燕”理论宣讲体系建设,推动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努力讲好“建德故事”(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民政局、司法局)

(三)实施农民增收行动

1.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根据《建德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推行村庄经营、实施“草莓标准地”、推进“共富联合”、联办“强村公司”、探索“农民持股共富”等发展路径,加快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开展“百万夺标”打擂比武活动,让村(社)使出浑身解数,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因村制宜、各显神通。到2027年,实现村集体经济资产达75亿元,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8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基础上,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60%以上。(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

2.推进农民就近就业。统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农民工、小农户等城乡各类求职群体在建实现充分就业,并均等化享受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和各项普惠性创业就业政策。建立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动态评估监测,促进农村人力资源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规范发展线上线下新就业形态,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供给和社会服务等就业机会,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制定并落实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合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就业群体就业。以乡土人才、农创客、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培训对象,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增加就业机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

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聚焦提高农民“四项收入”,抓好产业强农、就业富农、帮扶惠农、改革促农“四大行动”,落实农民增收提速攻坚举措,构建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持续增收机制。深化“扩中提低”行动,更大力度推进“共富工坊”“共富联合体”“共富协作区”“建德师傅带农富”等共富模式。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统筹做好低边、低保、残疾人等群体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推动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深入实施以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集成改革,用足用好村级留用地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交易额突破1亿元;出台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审批管理办法,到2027年,盘活利用闲置农房1400幢以上。增强“两进两回”实效,推动乡村组团式、片区化发展,不断拓宽强村富民建德路径。(发改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民政局)

五、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一)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1.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包括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国土空间城市设计,严格落实相关用途管制要求,做好规划实施和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监管。(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构建全周期闭环机制。持续推进空间治理应用场景实战实效,奋力建设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先行区,分年度做好农转用报批,建立清晰、完整、合规的农转用报批体系。(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3.深化农房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完善《建德市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审批管理办法》。应用好农民建房“一件事”审批办理软件,加强数字化建设,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指导乡镇(街道)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的农村宅基地用地建房联审联办制度。(农业农村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住建局)

(二)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贯彻落实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就业为条件的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增加县城吸引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率逐年上升。到2027年,我市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完善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着力推动“人钱地”挂钩政策落地。(公安局、发改局)

2.深化“两进两回”行动。大力实施农村青年人才“引凤还巢”工程,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和在外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建立农创客发展政策扶持机制,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的资金扶持农创客创新创业,在招引培育、电商销售、平台打造、科研攻关、人才培育等10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吸引返乡青年人才(农创客)到建德创新创业。吸引乡贤回归,实施乡贤回归工程,成立县乡村三级乡贤工作站,建立乡贤人才库和重点乡贤联系制度。广泛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因地制宜建设乡贤活动中心、乡贤之家、乡贤馆。(农业农村局、市委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转让机制。实施农民持股计划,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抵押等实现形式,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留转”模式,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加快农业“标准地”推广。(农业农村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三)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城乡公交场站的提升和补盲工作,构建完整的城乡公交场站布局,全市城乡公交线网形成“一主四片”的空间结构,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98%,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快递二级物流体系建设完成,共富驿站建制村全覆盖。(交通运输局、水利局、供电公司、邮政局)

2.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组建,扩大“杭派新安名师”工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基本实现医共体内医生上下流动、患者双向转诊。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县级医疗机构专科医生纳入家庭医生团队,重点服务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残疾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补助力度,加大特殊困难老人助餐行动和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康养联合体实现乡镇全覆盖。(教育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民政局)

3.打造数字乡村示范区。深化数字乡村建设,推进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并加快试点评估。迭代升级“建村钉”“数智草莓”应用。夯实农业产业园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到2027年,打造数字乡村样板镇村50个,数字农业工厂7个。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加快转型,政务服务事项实现80%网上办,掌上办比例明显提升,数字乡村与城市大脑协同融合,数字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农业农村局、经信局、数据资源中心)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领导。成立市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工程推进。农业农村局、发改局牵头细化专项方案,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抓好组织实施。各责任单位和乡镇(街道)要高质高效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要素保障。重点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机制创新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出台支持政策。加强资金统筹,用好政策工具,加快构建财政投入撬动、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乡村产业用地保障,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三)强化氛围营造。以“八八战略”和“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为新起点,站位幸福宜居之城,文旅共富样板,积极向上争取综合试点和单项试点,努力打造标志性成果。通过现场推进会等系列活动,加大宣传推广,营造大胆探索实践、积极改革创新的氛围,有力带动面上整体提升。

(四)强化督导服务。制定重点项目清单,做好新项目谋划储备,并予以滚动实施。建立核心指标体系,加强督查考核,强化信息共享、监测分析和督导评估。建立重大项目联系机制,开展常态化调查研究、分析研判、协调服务。实施工程进展晾晒机制,每月通报各项工作进度,及时调度、及时预警,全面保障各项任务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