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53667474/2023-2662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市人力社保局 | 成文日期: | 2023-02-23 | ||
有效性: | 规范性文件登记: | ||||
文件编号: | - |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紧抓就业创业省民生实事项目推进,聚焦就业、企业、产业需求,发挥职业技能培训提技能、稳就业、强创业、促共富的积极作用,打造一支与共同富裕相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现将建德市2023年职业技能培训赋能行动方案印发下达,请认真贯彻落实。
建德市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建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代章)
2023年2月20日
建德市2023年职业技能培训赋能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技能人才是共同富裕“扩中”“提低”重点群体之一。2023年,我市聚焦重点产业与重点人群,规范管理与规范服务,加大技能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力度,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赋能行动,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00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4800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1200人(技师及以上190人)。通过技能提升促进增收,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技能力量。
二、工作举措
(一)聚焦重点产业需求,打造企业培育技能人才“主阵地”
紧紧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以企业岗前培训、安全生产培训、技能等级认定、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班”“崇技共富班”等订单式、定向式培养技能人才,实施“百企千匠”企业职工技能提升行动,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生物科技化工)和特色产业(通航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推进“技能型企业”建设。
1.优势产业技能“强才”计划。根据基础化工向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转型的需求,紧扣全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培育,开展电工、车工、钳工、化工分析、化工总控、仪表维修、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等2500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100 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50人。〔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红十字会,各乡镇(街道)〕
2.特色产业技能“优才”计划。一是培育通航产业技能人才,推动杭州翔宇航空技术学校建设;探索开发整机制造、核心配件、航空新材料、飞控系统等工种项目制培训,开展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0人。二是服务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以康养服务、生物医药制造为核心,探索医疗服务、医疗防护用品制造、中草药种植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三是开展文化和旅游基层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大培训活动,为打造17℃新安江旅游品牌开展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讲解员、全媒体运营师、畲族风情旅游服务、中式烹调、中式面点、餐厅服务员、餐饮安全管理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00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50人。四是聚焦打造世界级水产业基地为目标,开展果蔬汁加工工、品酒师、酿酒师、啤酒酿造工、设备点检员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推动水产业规模化、智能化、品质化发展。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50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20人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卫健局、市市场监管局、经济开发区、市国有资产管理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
3.新兴产业技能“育才”计划。聚焦“新职业”“新工种”,以融入数智杭州建设为契机,根据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以及新智造、新消费等领域,以购买服务方式,探索开发新兴职业(工种)培训;推进“宜品建德·直播共富”培训品牌建设,开展电子商务师、互联网营销师(直播销售员)、短视频制作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组织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快递客服等物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50人。〔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各乡镇(街道)〕
4.和谐劳动关系队伍建设。积极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劳动风险源头治理,有效提升基层人社治理能力,分层次有步骤集中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全年组织职业技能培训30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300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100人。〔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各乡镇(街道)〕
(二)聚焦重点群体需求,端稳劳动者技能就业“金饭碗”
坚持就业创业导向,树立技能培训为就业服务的理念,为青年就业群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含失业人员)、残疾人、妇女、退役军人、脱贫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培训项目,储备就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
1.青年英才“展翅”计划。以高校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和其他新成长青年为主要培训对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岗前培训、安全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创业培训等。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人次。〔责任单位:团市委,各乡镇(街道)〕
2.乡土人才“金苗”计划。依托覆盖城乡技能培训机构,聚焦0-3岁托育服务、养老护理、农村建筑工匠队伍建设等要求,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养老护理员、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育婴员、保育员、农作物植保员、农机驾驶员、园艺工、砌筑工等职业(工种)技能提升培训,农村电工等特种作业操作培训等。强化高素质农民先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推进各类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提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能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全年开展农技培训2000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150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50人。〔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局、市供电公司,各乡镇(街道)〕
3.其他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结合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际需求,打造“17幸福家”(17幸福家庭教育指导、17幸福家政服务、17幸福美好婚姻家庭)、“17技能+”(茶艺师、插花师、西式面点、保洁员、保卫管理员等)培训品牌,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2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300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 50人。〔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妇联、市残联,各乡镇(街道)〕
(三)聚焦创业培训指导,培育创业创新“新力量”
以“农创客”“妇创客”“青创客”“新创客”培育为目标,开展以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养老养生、农村电子商务等为主要业态,以农村党支部为带头人,“农村合作社、合作公司、专业协会”为参与主体,带动N 个大小农户增收致富的“1+3+N”合作创业模式培训。引导准备创业和创业初期的人员参加GYB、SYB、网络创业等培训课程,提升项目选择、市场评估、资金预测、创业计划等能力。全年开展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培训2期,各类创业培训660人次。〔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各乡镇(街道)〕
(四)聚焦“建德师傅”培育品牌提升,打造实用人才“蓄水池”
1.“建德师傅”培育体系建设。一是拓展“建德师傅”品类。依托“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建德)美食制作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发布,打造“建德美食制作”师傅队伍。二是建设“建德师傅”公共实训基地。依托“政企联动、校企合作”模式,分类打造“建德师傅”(建德豆腐包制作、草莓种植、建德阿姐、建德美食制作)特色公共实训基地,对标特色产业创业就业需求,提供“统一教学标准、统一考核要求、统一创业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体局,各乡镇(街道)〕
2.“建德师傅”认定体系建设。采取以培训促动、产业联动的方式,建立“建德师傅”等级晋升机制,探索出台“建德师傅”三级人才等级认定政策,形成“建德师傅”数据库,并将“建德师傅”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F类),鼓励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实现岗位成才,助力产业振兴。〔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妇联〕
(五)聚焦行业规范,助力职业技能培训新发展
1.强化以评价促培训。大力推进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认定,系统夯实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基础。逐步推进“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全年新增“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企业1家以上、第三方评价机构1家以上、新增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5家以上,指导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20家以上,企业自主认定技能人才1500 人以上,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720人以上。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监管。完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管理,加强培训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星级民办培训机构认定,鼓励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创新建设培训品牌,培育一批市场对接紧密、行业特色鲜明、质量效果好的培训机构。
(六)优化暖心服务,打造技能人才“成长梯”
1.推荐认定高技能领军人才。通过全面排摸、指导申报、层级推荐、专家评审等流程,持续开展各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浙江工匠等高技能领军人才(团队)推荐认定工作。全年推荐认定技能大师工作室杭州市级2 家,建德市级5家左右;建德市级首席技师10人左右;浙江杰出工匠、浙江工匠和浙江青年工匠10人以上。
2.为技能人才提供“赛马”舞台。以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为重点,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鼓励企业开展技能大比武、岗位练兵;推动技能竞赛与乡镇特色品牌联姻,根据“一镇一品”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服务“新职业”“新业态”,培育镇域特色技能人才。全年组织职业技能竞赛10场以上,鼓励500 名从业人员参与技能竞赛活动,选拔优秀技能人才200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110人。
3.持续推进“技时享”数字化改革。进一步丰富技能服务场景,推动技能服务进课堂、进社区;创新技能服务金融产品;迭代升级应用,优化技能服务“点单”“揭榜”路径,常态化技能服务更高效、精准。完成技能人才数据驾驶舱建设,及时上架浙里办、浙政钉等平台;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服务管理水平。
(七)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技能人才培育政策支持
1.强化部门政策协同。坚持“管行业必须管人才队伍”的工作原则,在市委组织部(人才办)指导下,人力社保部门负责牵头抓总,各行业主管部门抓好本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制定涉企政策和审批涉企项目时,应将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政策享受、项目审批的评价因子,激发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评价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企业切实承担本单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直接责任。
2.完善技能人才培育政策。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出台我市职业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强化政策供给、完善政策架构,夯实技能人才政策供给支撑。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育工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围绕提高就业率、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来开展培训;要严格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对接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培训、参训学员资格审核工作。
(二)严格资金管理。人力社保部门要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服务和监管,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对培训组织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对培训效果差或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培训机构,严格实行退出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聚焦培训产业导向、质量导向,开发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一致的项目制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每个培训环节可追溯,提高培训质量,强化项目资金使用绩效全程监管。
(三)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人力社保、行业主管部门、各乡镇(街道)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和载体,大力宣传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及政策,推广技能人才培养典型经验,不断强化“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导向,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