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16553/2021-0264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市发改局 成文日期: 2021-05-25
有效性: 规范性文件登记:
文件编号:
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时间:2021-05-25 11:39 来源:市发改局 浏览次数: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建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建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建德市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5日


建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围绕“宜居建德”总目标,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5)

第一节  发展基础 (5)

第二节  面临形势 (8)

第三节  远景目标 (10)

第四节  指导思想 (11)

第五节  发展目标 (13)

第二章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16)

第一节  全力打造科创平台体系 (16)

第二节  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17)

第三节  打造最优人才栖息地 (18)

第四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0)

第五节  深化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21)

第三章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22)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平台体系 (22)

第二节  突出发展四大特色产业 (24)

第三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26)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8)

第四章  积极融入“双循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29)

第一节  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30)

第二节  加快主动融入全国新发展格局 (31)

第三节  推进对口帮扶、山海协作和区县协作 (32)

第五章  激活数字牵引动能,加快建设新时代数智建德 (33)

第一节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 (34)

第二节  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 (35)

第三节  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36)

第六章  重塑市域发展格局,努力打造高品质郊区新城 (38)

第一节  优化城镇功能空间布局 (38)

第二节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40)

第三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42)

第四节  打造浙西综合交通枢纽 (45)

第五节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47)

第六节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48)

第七章  深化美丽生态建设,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建德展示窗口”(49)

第一节  打好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持久战 (50)

第二节  推进全域美丽建设 (52)

第三节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53)

第四节  拓宽“两山”转换通道 (54)

第八章  坚持以“德文化”为内核,提升文化建德魅力 (55)

第一节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56)

第二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57)

第三节  优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58)

第四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59)

第九章  加强民生发展保障,共创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61)

第一节  打造美好教育样板市 (61)

第二节  全力建设健康建德 (62)

第三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63)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64)

第五节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66)

第六节  发展其它社会事业 (68)

第十章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走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前列 (69)

第一节  深化法治建德建设 (70)

第二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70)

第三节  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71)

第四节  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72)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73)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核心作用 (73)

第二节  深化清廉建德建设 (74)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74)

第四节  加强政策协同配合 (75)


《建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建德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章  围绕“宜居建德”总目标,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到二〇三五年,建德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将认真落实浙江省委和杭州市委决策部署,努力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新征程中贡献建德力量,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历史首次“九孔泄洪”,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坚持开放融入,谋求跨越赶超,迈向新崛起的格局形成阵势,“十三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020年达到392亿元。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全面推进,数字经济、通用航空、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能不断积聚。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全域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高铁新区(高新园)等重点平台产城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开发区(航空小镇)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小镇,渔家小镇、草莓小镇、稻香小镇、荷美小镇、浙西跨境电商产业园、逸龙文创园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企业上市形成建德方阵。创建省级高新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实验室等。

2.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格局进一步提升。杭黄高铁、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改扩建工程一期、杭新景高速二期、建金高速、新客运中心、十里埠综合作业码头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千岛湖通用机场改扩建工程二期、杭建衢铁路、金建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依托现代交通网络构建的市域发展空间布局框架基本成形。新安江主城区有机更新工程、严州古城综合保护开发等城市更新项目有序推进,桥东城市客厅日渐成型。梅城、寿昌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大同、乾潭等中心镇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3.美丽环境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凸显。坚定不移推进“五水共治”,持续实施“三江两岸”环境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现1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域水质达III类水以上,捧回“大禹鼎”银鼎。8个乡镇获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镇,4个乡镇列入杭州市首批美丽城镇示范创建试点乡镇名单,梅城、寿昌成功创建美丽城镇省级样板。获评全国首个“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首创即成。成功创建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

4.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美好生活需求进一步满足。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重大自然灾害侵袭。创成省级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市。“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走向深入。顺利通过第二轮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入选全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试点县市。成功创建省体育强市。实现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困难老年人助餐服务全覆盖。扎实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健全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市镇(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成,首创退役军人健康驿站,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两连冠”。“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拓展,市域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

表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指标属性

2020年

年均

增长(%)

2020年

年均

增长(%)

(1)全市生产总值

亿元

500

8

392

7

预期性

(2)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96000

7.6

76793

6.9

预期性

(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2

/

44.1

/

预期性

(4)农业总产值

亿元

/

5

/

4.7

预期性

(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总值

亿元

/

6

/

8.3

预期性

(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

6

/

7.7

预期性

(7)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

6

/

1.7

预期性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

10

/

7.8

预期性

(9)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12

/

10.1

预期性

其中:工业投资

亿元

/

12

/

17.2

预期性

(10)累计实到内资

亿元

[500]

12

已不作统计

预期性

(11)累计实到外资

亿美元

[9.6]

/

[7.4]

/

预期性

(12)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31

8

34.2

10

预期性

(13)城市化率

%

70

/

口径调整

/

预期性

(1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2.1

/

2

/

预期性

(1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22

/

39.3

/

预期性

(16)五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

[20]

/

[81]

/

预期性

(17)发明专利授权数

70

/

72

/

预期性

(18)全市人才总量

万人

11

/

13.03

/

预期性

(19)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5000 ]

/

[49226]

/

预期性

(20)城镇调查失业率

%

<5

/

2.4

/

预期性

(21)城乡居民参加各类养老保险参保率

%

80

/

98.9

/

预期性

(2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

99.4

/

预期性

(23)户籍人口期望寿命

82

/

82.6

/

预期性

(24)耕地保有量

公顷

25613

/

口径调整

/

约束性

(25)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杭州市下达目标

完成

约束性

(2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不能完成

约束性

(2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已不作统计

约束性

(28)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完成

约束性

(29)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

≥76

/

76.4

/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882.4

/

1077

/

约束性

(30)空气质量

细颗粒物(PM2.5)浓度

微克

<38

/

24.2

/

约束性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85

/

98.1

/

约束性

(31)全市河流Ⅰ-Ⅲ类水质比重

%

杭州市下达目标

完成

约束性

(3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硫

氨氮

氮氧化物

(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8

/

7.6

预期性

(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9

/

8.9

预期性

(35)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45

6

72

8.8

预期性

(36)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3.5

/

3.3

/

预期性

注:1.[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个指标的目标值已根据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调整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动能正在积聚。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要注重需求侧改革,着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全省正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杭州坚决扛起“重要窗口”省会城市的使命担当,锚定“头雁”标准,加快建设以“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为鲜明辨识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十四五”时期,建德面临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全省“重要窗口”建设和杭州锚定“头雁”标准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为整合优势资源,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展现建德精彩提供了战略平台。浙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提升城市能级、推进产业迭代升级拓宽了战略空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更深层次地推进,为拉开组团化的“小县大城”框架构建了新型城市空间。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入实施,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找到方向。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持续蔓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虹吸效应不断增强等,也给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和挑战。同时,还要解决好制约发展的明显短板和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能级相对较低,对要素集聚和城市产业提升的推动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对经济的驱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人文优势挖掘不够,文化对“两山”通道的打通支撑不足,文化“王牌”尚未形成等。

综合分析外部和自身发展基础,“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建德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因此,建德必须深刻认识到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挑战和新任务,牢牢巩固“十三五”以来夺取的发展成就,抢一个身位谋发展,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新征程中展现新发展风貌、开创新发展格局,为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第三节  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展现“重要窗口”的建德精彩。

——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典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具有建德特色的以先进制造业、美丽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美丽建德成为美丽中国展示窗口。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风尚,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高质量建成更有“颜值”、更有“内涵”的美丽中国“建德展示窗口”,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金名片”。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德文化”“严州文化”“三自精神”“千鹤妇女精神”等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深入挖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德文化”品牌在全国形成影响力,打造成浙西文化兴盛示范区。

——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成为现实。高水平建成健康建德、平安建德,高质量实现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基本公共服务实现高水平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增强。

——市域社会治理基本实现现代化。高水平建成“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全面建成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各类风险防范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第四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建德”的总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创新兴市、工业强市、文旅活市”四大战略,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新征程中贡献建德力量,实现跨越赶超新崛起。

为此,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确定市域发展战略指向、健全城乡治理体系、统筹发展资源、破解发展难题、凝聚群众意志、锻造干群才三支队伍,以高质量党的建设保障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布局高品质民生事业,打造宜居宜业的宜居建德。

——坚持新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目标,从提升城市能级和平台能级双向发力,建设“小县大城”,深化产城融合,用人才和创新打通“双循环”通道,通过打造浙西综合交通枢纽和美丽中国“建德展示窗口”,全面对接全省“四大建设”,以生态空间和国土空间倒逼产业发展质量提升,打造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融入大都市。全方位融入“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建设,积极探索与杭州市区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才流动等方面同城化路径,全面接受杭州市区辐射和带动,打造杭州都市区西部交通、商贸、旅游门户枢纽。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既要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又要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注重机遇把握和风险防范。

——坚定不移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全市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国家、省和杭州市的政策环境,必须加入上级的重大发展战略行列,必须落实好上级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四五”发展“五大历史使命”“十三项战略抓手”和杭州市委“十项重要举措”的重大战略部署,履行好建德的新使命、新担当。


第五节  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富民强市首位战略,聚焦聚力制造业和民生两个领域的高质量、城市和产业两个维度的竞争力、城镇和农村两个区域的一体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高水平现代化,深入推进生态禀赋、人文底蕴、交通优势、产业基础转化为发展胜势,在全省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中形成建德定位和战略支点,在多领域跻身全国强县行列,在多维度呈现建德辨识度。

——经济转型全面深化,活力建德再塑优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迈入全省“工业强县”行列,创成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

——数字变革走向深入,数智建德全面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体系,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强城市大脑建德平台,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实现深度全覆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方位深化,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理。

——生态建设全域提优,美丽建德展现新颜。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两山”转化取得新突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建德展示窗口”。到2025年,建成美丽城镇省级样板镇6个,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9微克/立方米以下。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建德魅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德段打造取得显著成效,梅城、寿昌“千年古城”焕发新生机,以“德文化”为引领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提升,实现“德文化”品牌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幸福建德增进福祉。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低收入群体增收成果不断拓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美好教育、健康建德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实现更高水平优质均衡。到202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4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平安建德基础扎实。党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融合发展的城乡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建成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市。乡村善治“德•治理”品牌形成体系,领跑全国。法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健全完善风险闭环管控的大平安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治安防控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安全体系统筹发展更加协调,实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表2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 标 名 称(单位)

2020年

完成

2025年

目标

属性

活力

建德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7

7左右

预期性

2

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491

800

预期性

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4.5

18.5

预期性

4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

/

8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8

预期性

6

外贸出口额(亿元)

74

[340]

预期性

7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5

[5.8]

预期性

8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2

2.5

预期性

9

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276]

[300]

预期性

10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13

17.4

预期性

11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9.3

40

预期性

12

杭州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家)

165

250

预期性

数智

建德

13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8

预期性

14

“掌上办事”政务服务事项覆盖率(%)

/

90

约束性

美丽

建德

15

美丽城镇省级样板镇(个)

2

6

预期性

16

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8.1

≥95

约束性

17

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24.2

≤29

约束性

18

森林覆盖率(%)

>76

>76

约束性

19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2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达到杭州市下达要求

约束性

21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1.7

约束性

文化

建德

22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10

预期性

23

居民综合阅读率(%)

87.2

90

预期性

24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5

3.0

约束性

幸福

建德

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3.9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2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7.3

预期性

27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2.3

3

预期性

28

城镇登记失业率(%)

2.4

3.5

预期性

29

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分)

74.4

80

预期性

30

人均期望寿命(岁)

82.6

84

预期性

31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3

4.5

预期性

32

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人)

/

25

预期性

平安

建德

33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0.02

0.018

约束性

3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4.1

4.1

预期性

35

法治宣传入户率(%)

100

100

预期性

36

政府部门和乡镇(街道)法律顾问配备率(%)

100

100

预期性

37

乡镇(街道)、部门负责人出庭应诉率(%)

100

100

预期性

38

行政复议调解结案率(%)

25

35

预期性

注:[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2


第二章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兴市”战略,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大力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水平创新主体,努力打造浙西科创高地,为“十四五”发展汇聚更多要素动能。


第一节  全力打造科创平台体系

1.规划建设新安江科技城。主动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充分利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科创溢出效应,强化科创平台政策倾斜、资源集聚、要素集中,加快推进新安江科技城开发建设,努力打造杭州科创大走廊南翼重要增长极。“十四五”期间,重点围绕功能性新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在省级功能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特色产业平台布局产业链,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2.全面提升“双创”平台能级。以高铁新区(高新园)和开发区(航空小镇)为重点,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鼓励具备一定科研基础的市场主体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孵化机构。培育和引进创新创业资本,有效满足初创企业融资需求。健全创业导师制度。加快发展孵化机构联盟,加强与市外孵化机构的对接合作。探索新型孵化空间和孵化模式,支持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创新要素集聚地创办创新创业平台,形成“研发在市外、产业化在建德”的“飞地”孵化模式。

专栏1:科创平台建设重点工程

u 新安江科技城:加强新安江科技城生产生活生态配套,加快推进科技创智孵化平台、杭州万洋科技众创城等项目建设。

u 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孵化器为核心,探索建立“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到2025年,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以上,新增孵化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

u “科创飞地”:推行创客团队、项目孵化在杭州主城区,产业化在建德的离岸孵化模式,做好滨江建德智立方“飞地”孵化器建设运营,着手开展上海“飞地”和北京航空产业飞地建设计划,通过引进一线发达地区的优质科创资源,推进建德双创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孵化企业(项目)15家以上。


第二节  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1.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围绕通用航空、生命健康、功能性材料等产业,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支持通过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共建等方式,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推进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分中心、浙江大学成果转移中心、新安硅谷研究院等加快建设。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

2.建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形成“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设通用航空、碳酸钙等省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谋划建设功能性材料、装备制造、五金工具、特色水果(草莓)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评促建,补齐产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短板。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型、高校与平台共建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不同类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第三节  打造最优人才栖息地

1.着力构建“全方位、差异化”人才引进体系。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对接国家、省和杭州市各类引才计划,全面实施“建德英才”计划、青年人才“星空计划”“建商领航”计划等。加大柔性引才工作力度,深化“揭榜挂帅”机制,拓宽柔性引才渠道。深入实施建德籍人才“智力回归”“候鸟计划”等引智工程。支持举办产业(院士)论坛等高精尖人才活动。深入开展以赛选才,打响“中国•建德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活动品牌。积极建设“院士之家”、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支持龙头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设立紧密型研发机构,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2.着力构建“全链条、精准化”的人才支撑体系。完善全域育才用才活机制,加大省“151”、杭州市“131”和建德“282”人才培育力度。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育政策,实施“建德工匠”培育计划,加快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提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提升计划,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乡土人才。大力推进《浙江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省级试点,不断优化青年发展环境,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争创全国青年发展示范县。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加快壮大青年“农创客”队伍。统筹电商、通航、文创等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进市工业技校创建,技师学院扩建。扩大杭科院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积极引进高等教育机构来建德办学。

3.着力构建“全周期、数智化”的人才服务体系。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搭建人才服务“云平台”,强化对重点产业平台服务保障,健全人才引育全要素服务链。支持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盟,搭建沟通交流、学习和服务平台,不断增强人才归属感、获得感。建立动态更新、精准有效的建德特色人才激励政策,研究出台新一轮招才引智政策,推动“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高效联动,推行“店小二”式人才服务制度,破解人才金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关切事,为人才创业成长加持赋能。推进市级层面人才租赁住房建设。鼓励高铁新区(高新园)、开发区(航空小镇)建设人才公寓,打造“招才引智”主阵地。


专栏2:青年发展八大重点工程

u 青年思政工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u 青年乐业工程:落实青年创业扶持政策,加强青年创业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创业导师制度,创新青年双创服务模式;加强青年就业供需对接。

u 青年英才工程:统筹推进各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编制紧缺青年人才目录,探索建立急需紧缺高层次青年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建设青年人才驿站。

u 青年法治工程:探索以“青法说”“法治课堂”“新安‘辩’法”等形式加强青年法治教育,引导青年参与基层治理,切实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u 青年信用工程:以创建国家级青年信用小镇试点为抓手,大力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构建青年成长“信用生态圈”,拓宽“信用+”应用范围。

u 青年文化工程:丰富青年文化活动,加强青年阅读空间、青年公园、运动场所等建设;加强青年文化创作,支持政策向青年题材、青年创作者倾斜。

u 青年健康工程:健全青年健康教育体系,以2022年杭州亚运会为契机,着力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到2025年,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5%。

u 青年幸福工程:加强对青年的住房、救助等保障,强化青年婚恋交友、心理疏导等服务,开发电子服务卡,推进“青年之家”乡镇(街道)全覆盖。


第四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对接各级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为企业提供精准培育服务,不断扩大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到2025年,新增杭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85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以上,努力打造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质量承载区。

2.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自主或者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大幅提高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努力融入区域产业创新环境。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3.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政策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研发费用补助等政策,引导更多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第五节  深化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1.推进质量提升工程。以产品质量基础领域提升工程为抓手,统筹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质量发展效益。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技术升级推动产品质量创新,更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重点开展五金工具、低压电器、纺织服装、碳酸钙等产品质量提升行动,优化供给结构,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探索构建“企业全面负责、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监管、检验技术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质量安全多元共治格局。

2.发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作用。实施制造业标准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对接大院名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制定“浙江制造”先进标准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团体标准。鼓励达到“浙江制造标准”要求的企业申请“品字标”认证,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品认证企业参与“品字标”品牌创建。引导企业研发和掌握国内国际领先的绿色生产和技术标准。

3.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强商标注册和保护。鼓励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协作申报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发展草莓、茶叶、柑橘等农业主导产业品牌,推行“政府+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品牌)+基地+农户+标准”的运作模式。建立较为完善的商标注册、使用以及品牌培育、发展、保护的工作机制,建立商标品牌主导经济增长的品牌经济模式。

4.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从政策引导、资金奖励等方面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鼓励发明创造,对发明专利、专利大户和PCT专利国际申请等给予奖励。开展知识产权(专利)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形成示范企业梯队。推动国标认证,鼓励企业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引导金融机构与企业开展以商标、专利作为质押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第三章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和“文旅活市”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4+1+X”建德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美丽经济新高地。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平台体系

1.全力打造四大重点平台。紧抓拥江发展战略和高铁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着眼于提升产业平台、产业层次和发展能级,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高铁新区(高新园)、开发区(航空小镇)、三江口文化旅游区四大重点平台建设,打造成新动能培育发展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主平台,推动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3:四大重点平台发展导向

名  称

空间范围

发  展  导  向

中心城区现代

服务业发展

集聚区

包括新安江、更楼、洋溪三个街道

支持发展楼宇(总部)经济,集聚金融、商务、信息、旅游、文化、会展、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态,增强中心城区集聚和辐射效应。到202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0亿元。

高铁新区

(高新园)

包括原105平方公里范围+中策区块+大洋化工区块

发挥交通优势,激活生态文化特色资源,在原高新技术产业园基础上,积极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增强商务办公、研发设计、医疗健康、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打造城市经济新引擎、城市战略新门户、生态康旅新平台。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00亿元。

开发区

(航空小镇)

包括核心区(寿昌)、水产业基地、南方水泥区块、红狮水泥区块、大慈岩区块、航头区块

把握国家大力推动通航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航空小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以打造通航产业浙江样板地、国家级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地、国际知名航空休闲旅游目的地为总体目标,抢占浙江通航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全国一流通航小镇。同时依托优质水资源,加大企业招引力度,延伸水产业链,打造集水产品制造、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高端水产业基地。

三江口文化

旅游区

包括梅城、三都、乾潭、大洋、杨村桥等环三江口区域

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以严州古城保护性开发为突破口,打造集高端酒店、生态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端旅居目的地。

2.推动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坚持“强化整合、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引导集聚、提高效益”原则,全面开展工业平台“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加强低效用地盘活顶层设计和政策配套,全力推动工业平台整合优化和转型调整。引导企业向主要平台集中,构建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清晰、产业特色鲜明、资源集约高效的工业平台体系。开发强度低、单位产出低、配套功能缺失的镇街级工业平台,优化转型为小微企业园、科创园等,打造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平台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加快小微企业园改造提升。

3.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原则,在全域推进“+旅游”“+文化”基础上,推进服务业布局优化,满足企业和市民生产生活需求。中心城区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吸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金融、商务、旅游、体育、健康、教育等业态集聚。高铁新区(高新园)、开发区(航空小镇)等平台,吸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加强生活性服务业配套。三江口、大慈岩等地,充分利用杭州举办亚运会和国家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有利时机,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康养融合产业集聚区。逸龙文创园、浙西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和“双创”空间着力提升集聚水平。


第二节  突出发展四大特色产业

1.培育发展通航产业。巩固扩大航空小镇创建成果,发挥省通航重点实验室、上海产业研究院浙江创新院等创新平台作用,大力推进通航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着力加大整机制造、核心配件、航空材料、控制系统等航空制造业项目的招引、建设和服务力度。加快短途通行航线和直升机起降点建设,织密长三角区域短途通勤旅游航线网。加快发展通航文化和旅游产业,形成产、教、学、研一体配套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到2025年,进一步巩固全省通航产业样板地位,基本实现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目标。

2.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研发制造,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基地、医疗防护用品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平台建设,努力打造杭州“医药港”建德产业基地。支持发展集医疗、度假、疗养、养老、娱乐于一体的康养综合体,促进健康与旅游、文化、绿色食品、数字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康养产业集聚区。鼓励通过成片种植、林下套种等方式,发展铁皮石斛、西红花等中药材种植业。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康养服务、生物医药制造为核心,医疗服务、医疗防护用品制造、中草药种植为支撑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生命健康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3.提质发展旅游休闲业。以高铁开通、钱塘江航道全线贯通等为契机,以新安江-富春江为旅游发展轴,重点推进严州古城(三江口)片区、黄饶之江片区、中心城区、航空小镇片区四个旅游引擎片区发展,推动旅游休闲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与农业、工业、康养、科技、文化、运动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严州古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整合三江口区域资源,谋划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争取设立省级旅游度假区。深化省“百千万”工程,新安江创建省5A级景区城,梅城镇创建5A级景区镇。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加快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目的地和集散中心,打响“爱在一起、爱的原乡”17度建德新安江旅游品牌。到2025年,创成省文旅产业融合实验区;旅游休闲业总收入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10%。

4.做大做强水产业。发挥千岛湖配水工程源头的“健康好水”品牌效应,进一步推动水产业规模化、智能化、品质化发展,打造世界级水产业基地。利用建德果蔬和中药材资源,拓展发展饮料加工业,形成大规模、高品质、多系列、高效益、可持续的水产业发展体系。


专栏4:四大特色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u 通航产业:中航通飞野马整机制造、德翼高科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研发制造、华奕无人机研发制造、浙江通航产业总部建设、幸福通航总部搬迁、清华大学涡轮发动机制造、中低速无人靶机制造、翔宇航空学院建设、航空康养小镇建设、航空小镇通航旅游综合体建设、省空中应急救援网络建设、航空小镇飞行社区建设等。

u 生命健康产业:杭州万洋科技众创城、中医药产业园、绿荷塘至里洪坑养生休闲、莲花镇一品养生谷和高端康养中心、朱买臣故里生态养生居、洋溪医养综合体、下涯镇江湾村康养旅游等。

u 旅游休闲业:江南秘境、恒大温泉小镇、杭州野牛旅游卧龙峡漂流、人牙洞旅游开发、三江口运动休闲综合体、乌龙山全域旅游综合体、乡村民宿、金千铁路网红观光综合开发、荷美大慈岩乡土风情度假区、严州之心旅游度假、严州古城文旅融合示范区、希尔顿酒店、更楼心安文化小镇康养旅游度假区、草莓小镇、稻香小镇、摄影小镇、杨村桥旅游休闲度假区、乾潭镇包家畈文旅基地、乾潭马岭天观综合运动度假区、梅城古城和水上旅游集散中心等。

u 水产业:农夫山泉世界级水产业基地建设。


第三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1.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支持化工、橡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下游高附加值和低污染产品。依托李家碳酸钙产业园暨绿色环保建材产业基地等项目,加快提升建材行业工艺装备水平,培育绿色环保碳酸钙下游产业。鼓励家纺企业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加强功能性产品研发和生产,促进家纺与时尚、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面向老年人、婴幼儿、医疗机构等细分市场的优质产品。引导低压电器、五金工具等产业向成套化、个性化及数字化方向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到2025年,实现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

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通用航空、新能源等产业,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依托省级功能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培育产业特征显著、分工专业、供需关系联结紧密的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有机硅材料制造企业孵化基地。延伸和完善绿色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链。瞄准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精准招商,加快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大力推进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到2025年,累计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5个以上,实现新兴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

3.打造高质量发展企业梯队。鼓励化工及其他块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行业内部开展重组,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增资入股,培育“雄鹰企业”。继续实施“凤凰行动”,鼓励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造,遴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重点拟上市后备企业,“十四五”期间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聚集要素、整合资源、提高产能,培育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10亿级骨干企业培育梯队,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加大“小升规”培育力度,支持一批高成长型企业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启动实施“三服务”2.0版。


专栏5: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

u 产业平台(园区):高铁新区洋溪科技总部、南峰区块整合提升、五星电动自行车产业园、勇华低压电器产业示范园等。

u 新材料产业:第五代纳米抗磨损材料、亿联高新材料产业园、德翼高科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研发制造、新安化工1000吨/年液体硅橡胶、励德有机硅材料25000吨/年、有机硅高性能终端材料、建业微电子年产18000吨超净高纯电子级化学品、屹通金属年产7万吨替代进口铁铜基新材料智能制造、杭州赛肯新材料年产16万吨有机硅新型材料等。

u 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电海康机器人研发及制造基地、北斗天汇生产基地等。

u 新能源产业:海螺新能源光储一体化、乌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等。

u 传统制造业:中策橡胶(建德)有限公司春秋厂区改扩建及仓储配套、南方绿色建材产业园一期和二期、李家碳酸钙产业园暨绿色环保建材产业基地、东方雨虹生产研发基地、红狮环保产业园、年产16万吨高强高导铜合金等。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以显著提升通航、健康、化工、碳酸钙、草莓等重点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法律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着力依托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升服务生产能力。

2.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围绕人民的普遍关注和迫切期待,提质发展商贸、旅游、健康、养老、家庭、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加强高铁新区(高新园)、开发区(航空小镇)等产业平台的生活性服务配套。鼓励生活性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推动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下乡进村入户。支持推进生活性服务领域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争取在旅游、养老、健康、民宿、农家乐等领域实施一批标准化试点项目。加强家庭、养老、健康等服务领域的专业技能培训,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职业化发展。

3.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以在线化、数字化、融合化等为鲜明特征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支持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在线办公、智慧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态。积极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直播经济、网上超市、智慧微菜场等线上服务新模式。推进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第四章  积极融入“双循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顺应国内外发展格局深刻调整,以融入杭州都市区为突破口,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和对口帮扶、山海协作、区县协作等区域合作机制,把强化开放合作与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区建设。充分挖掘建德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德节点。充分利用钱塘江中上游航道全线通航,以三江口文化旅游区建设为重点,加快谋划水上美丽交通经济走廊,规划建设三都等水上综合服务区,高品质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目的地和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重要集散地。把握2022年亚运会的溢出效应,积极争取举办亚运会外围活动,最大限度共享杭州举办大型赛会活动带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探索推进高铁新区(高新园)、开发区(航空小镇)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2.加强长三角区域的市场共构和产业对接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对外开放桥梁作用,争取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开拓海外市场,引进优质服务、人才、资本等。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加强与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旅游、文化、健康、养老、有机农产品等领域的消费信用合作,联合开展服务消费推广活动,立足长三角、共拓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对接长三角主要城市的高端产业资源,加大强链、延链、补链和建链力度,以优质增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3.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大力实施钱塘江源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共筑长三角省际生态屏障。配合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探索生态补偿新方式。加快杭建衢铁路、金建铁路等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全面融入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争取将建德列入都市圈城际铁路线网规划。

4.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和G60科创走廊建设为契机,加强与长三角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引进一批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技术合作平台等。加快在上海布局和建设“科创飞地”,吸引更多上海的优质科创项目和高端人才落户建德。加强基础教育合作,引进长三角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来建德办学。利用沪杭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加强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吸引长三角地区知名医疗卫生机构来建德联合办医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推进医保结算、公交卡、公园门票等“一卡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待遇。着力依托名校集团化、“双下沉、两提升”工程等平台,引进长三角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


第二节  加快主动融入全国新发展格局

1.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抢抓国内扩大内需的新机遇,争取开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消费试点,扩大优质服务供给。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满足人民多层次住房需求。支持发展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高水平推进建德高铁南站站城融合综合、梅城新城(顾家片区)商业综合体、桥东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品质消费集聚区。加强特色商业街区提档升级,合理布局居民夜间消费休闲场所,培育发展夜间经济。完善废旧家电、车辆、家居回收处理体系,支持二手闲置物品交易,促进绿色循环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2.深化产业链精准招商。聚焦先进制造、通用航空、生命健康、旅游等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加大产业投资市域统筹力度,以规划统筹为引领、以要素统筹为支撑,依托重点产业平台,加快构建平台组团招商和产业专班招商协调配合的“大招商”格局。进一步健全市领导带头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招商体制机制。充分利用赛马榜、“揭榜挂帅”等亮相比拼活动,调动各乡镇(街道)和平台工作积极性,支持开展以企引企、资本招商、孵化招商等招商方式。到2025年,累计招引“152”工程项目25个以上。

3.构建内外贸融合新格局。紧抓“一带一路”倡议、RCEP协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杭州自贸片区建设等重要机遇,引导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以及开展境外认证、商标注册、专利申请、航空器认证等。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支持传统生产企业利用电商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电商产业园建设,优化电商园区周边配套环境和完善电商发展生态。


第三节  推进对口帮扶、山海协作和区县协作

1.深化对口帮扶。围绕新时期对口帮扶工作的新要求,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推动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扶持发展适合对口地区的特色种植业。支持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模式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协助做好旅游招商工作,推广“农家乐+订单”模式。协助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地理标志申报工作,推动绿色兴农、质量兴农。

2.深化山海协作。继续推进开化“1+3”幸福产业园建设。加大与开化在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整合和联动开发上的力度,协同打造一批以康养、传统文化、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线路。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加大教育、医疗等领域人才交流力度,推动建设医疗教育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常态互动,拓宽合作领域,推动协作项目和工作落地,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互惠共赢。

3.以更大力度推进区县协作。坚持“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格局、互利共赢的协作理念,利用萧山、江干、西湖风景名胜区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旅游休闲、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互助协作。强化统筹,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区县协作,形成推进区县协作的强大合力。


第五章  激活数字牵引动能,加快建设新时代数智建德

把数字技术发展作为引领建德实现跨越赶超的强大动能,深入推进数智建德建设,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政府、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为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和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贡献建德力量、提供建德样本。


第一节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

1.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鼓励发展电子信息制造、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招商,做好杭州数字经济制造业转移承接。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向数字经济转型。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平台,提升航空小镇平台能级,加快引进和培育以通航制造业为主体的数字经济企业,着力把航空小镇打造成全省示范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新安江科技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滨江“德信AI产业园”飞地孵化器建设,吸引数字经济企业入驻。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杭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引进跨境电商龙头企业3家以上,实现跨境电商出口4亿美元以上;实现村级电商网店全覆盖,培育电商村5个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

2.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未来工厂和超级工厂计划,开展智能工厂培育试点和“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打造新工业赋能中心。深化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等行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实现深度全覆盖,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示范园区、标杆企业和示范项目。到2025年,累计建成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以上,实施数字化推广项目100个以上,培育一批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工厂”,形成“新工厂”梯队。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零售,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农业数字中心,推进农业智能化种植,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园区。


第二节  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

1.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围绕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推进党政机关跨部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加快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基层系统治理机制。统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提供城市服务统一网上入口。深化智慧服务大厅建设,实现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现代政务管理和服务。推进线下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建设“指尖上的行政服务中心”,推动政务服务从网上、掌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对接省、杭州市智慧档案平台,完善一网查档、百馆联动的网上查档机制。建设智慧人大平台,提升智慧管理服务功能。建设数字财政平台,以预算编制和项目库为龙头、国库集中支付为重要内容,统一预算、执行、核算、决算等基础信息。

2.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加强智能化监所、智能装备室、感知前端综合应用、警务通、智能单警装备等智慧警务项目建设。推动刑事电子数据实验室、网侦、国保等专业设备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大脑便捷泊车场景的建设和使用,推进全市停车场数字化改造。建设市容AI系统,确保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准确和及时。构建实时感知、瞬时响应、智能管控的新型智能交通体系,探索数字化非现场执法和精准现场执法“双驱模式”。推进智慧消防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实现重点场所和区域消防安全状况实时监测、预警。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拓展数字治理场景。

3.加强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发展智慧教育,实现教学应用、学习应用、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推进市医疗中枢项目建设,深化患者在线、医生在线、诊疗在线、医院在线、应急在线、管理在线等“舒心就医”在线应用。推进区域临床检验、影像、病理、心电、消毒供应中心建设,与杭州市会诊中心实现对接。推进电力业务线上办理,提高电力用户用电服务便利性。建设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平台,探索贯穿退役军人“入伍、服役、退役、就业、优待”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精准服务管理新模式。

4.推动乡村数字治理智慧化。加快推进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构建,持续深化乡村钉平台建设,建设“数据融通、跨域联动、平急结合”的乡村数字治理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乡村治理数据底座。不断拓展乡村钉平台功能,完善基于乡村钉平台的应用开发和场景建设,逐步推动乡村经营、乡村服务、乡村监管、乡村治理、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场景建设,推广农村饮用水数字化管理、云上稻香、智慧黄饶、“美好账本”等场景应用,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的在线化、精准化、实时化,将数字乡村打造成为建德数字化转型新名片。


第三节  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1.布局新一代前端感知终端设备。坚持“节约、利旧、效率”的建设理念,统筹规划市域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已有前端感知设备,打通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间数据壁垒,推动各部门间视频监控、红外感应等数据互通互享。持续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加速已有视频监控高清化升级改造,大力推进数字集群补盲,推进交通路网、重点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快推进覆盖市政公用设施、环卫设施、地下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系统建设。

2.构建高效安全的数字网络。实施宽带建德、云上建德,促进5G网络深度覆盖,推进光纤入户和无线城市建设,提升网络带宽和服务能力。推动浙西数据中心集约智能绿色发展,支持通信运营商拓展云服务打造高水平公共云计算平台。规范数字政府网络拓扑结构,对政务外网、视频专网等的布局和传输进行优化。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统筹完成全市互联网统一出口、无线网络安全加固提升。做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推动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3.0要求。

3.持续推进杭州大脑建德平台建设。建设以公共数据资源池、数字驾驶舱和应急指挥为核心的城市运营指挥中心,辅助城市管理科学决策并向社会提供更智能的公共服务。升级和扩容市公共大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中枢,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数据归集与交换、数据治理、数据共享开放、数据安全防护服务。深入建设数字驾驶舱,直观展示政府治理与便民惠民服务能力提升效果。搭建综合高效城市运营指挥中心,深入完善“便捷泊车”“舒心就医”“多游一小时”“畅快出行”“医院周边治理”“美好居住”“统一地址库”等重点场景建设,持续丰富完善“应急指挥一张图”“亲清在线”等应用场景,强化实战功能。推进城市大脑·数字梅城平台建设。建设“数字建德”改革创新实验室,着力破解信息化项目管理难题、数字经济迭代升级难题、数字化生态建设难题,以政府引导,数字企业运作,科研专家指导的模式,打造出具有建德特色的数字经济贝尔研究室和未来科技城。


第六章  重塑市域发展格局,努力打造高品质郊区新城

坚持把提升区位能级作为融入杭州都市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打造浙西综合交通枢纽和“小县大城”,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全面强化对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的保障能力,努力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杭州高品质郊区新城。


第一节  优化城镇功能空间布局

围绕“扩城优城”“多中心、组团式”发展路径,加快形成“一主两翼两组团”城镇空间格局(“一主”为市域中心城区,包括新安江、更楼、洋溪三个街道和下涯、杨村桥等部分区域;“两翼”为梅城、寿昌2个副城;“两组团”为大同、乾潭2个中心镇)。“一主两翼”以四大重点平台为核心,着力优化城镇空间网络,统筹公共服务、商业、生态环境等设施建设,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增强城镇功能综合承载力,打造国际化魅力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大同美丽城镇与稻香小镇融合发展。加强乾潭小城市培育,实现与休闲运动小镇融合发展。支持各乡镇立足自身特色,打造集产业、生态、文化、宜居于一体的精致小镇。


专栏6:“一主两翼两组团”城镇功能空间布局



专栏7:“两组团”和其他乡镇发展定位

大同镇

以碳酸钙产业转型升级、稻香小镇建设、省级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样板镇创建为主抓手,全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浙西乡村振兴示范区。

乾潭镇

坚持“杭州都市圈生态健康城”的总体定位,突出“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导向,聚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全力推进“生态健康旅游首选地、绿色制造转型示范地、幸福生活美学实践地”建设。

三都镇

依托江南渔村、文创小镇、橘子小镇、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强化农旅融合,积极融入三江口文化旅游区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特色经济示范区。

杨村桥镇

围绕“主导产业强、生态环境美、农耕文化深、农旅融合紧”的建设目标,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医用防护产业园。立足草莓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农旅结合、绿色循环发展、科技引领创新的现代农业,打造全国农业产业标杆小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下涯镇

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高新产业,做强工业经济主平台,全力推进黄饶半岛和摄影小镇建设,打造“工业经济领跑、乡村振兴示范”的富美新下涯。

大慈岩镇

依托山川佛寺、传统村落、精品白莲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建设文旅特色型美丽城镇,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航头镇

打造以沈氏科技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灵栖洞、大冰洞及石屏片旅游资源,建设灵栖大景区板块,打造农业产业强镇。

李家镇

坚持颜值美与韵味美并举、软件好与硬件好并重、建设强和管理强并驱,全力打好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攻坚战、治理体系深化攻坚战、消薄增收攻坚战、颜值改善攻坚战、党建引领攻坚战“五场硬仗”,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斐济果小镇。

大洋镇

以金建铁路建德东站、临金高速建设和钱塘江中上游航道全线通航为契机,加大休闲农业发展力度,打好农文旅结合牌,打响“红色大洋·逸养天堂”旅游品牌,打造建德东南部重镇。

莲花镇

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全域旅游化,探索以果蔬采摘、民宿旅游等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新模式,推动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变,打响“生态莲花·康乐小镇”乡村旅游品牌。

钦堂乡

依托生态环境和碳酸钙资源优势,以碳酸钙产业提升改造为重点,加快小微企业创业园、田园综合体等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创意体验、田园飘香、山居野趣的“诗画田园小镇”。


第二节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1.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功能结构。围绕中心城区、高铁新区(高新园)、开发区(航空小镇)、三江口文化旅游区四大片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心城区,聚焦“东扩南拓西进中优”,不断完善城市布局、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建德高铁南站站城融合发展,推动城南片区与老城区、开发区(航空小镇)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以上。高铁新区(高新园),加快推进生态康养旅游核心、高铁门户片区、科技创新片区、高新产业园区“一核三区”规划建设。开发区(航空小镇),加快寿昌古镇、航空小镇、温泉小镇以及康养休闲和田园农旅片区建设,完善城镇板块间功能配套,提升发展聚合力。三江口文化旅游区,以严州古城为依托,构建高效、多元的综合交通体系与周边旅游节点互联互通,打造长三角具有严州文化特征的国际文化旅游区。

2.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完善生态系统,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推进智慧商圈、高品质步行街区建设。加大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开展居住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加强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居住社区建设,打造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完整单元。支持有条件的小区按照未来社区建设要求推进改造。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及其影响地段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3.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根据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当增加道路、停车场、供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绿地等设施配套,增强区内一体化水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开发建设有机结合,增强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化地下空间互联互通,争取完成5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任务。加强重要道路、桥梁电缆管沟和主要电力跨江通道的规划保护。积极开展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试点建设,探索地上地下联动更新实施机制。加快推进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4.推动城市形态和产业业态同步优化提升。利用城市有机更新、企业搬迁、新区开发等形成的发展空间,打造一批高端要素集聚载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内产业业态和空间布局引导,优化提升现有产业业态,引进培育新兴业态,严控低端业态。引导优质资源配置向四大重点平台倾斜,推动产业的差异化布局、集群化推进和高端化发展,增强产业聚集力、辐射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产城人文共兴的城市形态。


第三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1.增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加强粮油、生猪及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保供。提升粮食仓储及物流能力,满足市域粮食收储及物流和“优粮优储”需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加强土地种植管理,遏制耕地“非粮化”,鼓励村级土地统一流转,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深入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完善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田间基础设施和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中心,建成一批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抓好“菜篮子”供应基地建设,以蔬菜生产基地、设施农业基地为载体,依托各类农业项目,建设一批标准化、设施化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提升蔬菜生产供应能力;切实提升“菜篮子”生产保障能力,不断加强“菜篮子”生产科技水平。坚持“六化”引领,大力推进生猪和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畜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继续推进生猪、蛋鸡养殖场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加大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自动控温等自动化养殖设施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力度。

2.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打造“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健康养生”的高效生态绿色农业引领区。以整乡镇方式谋划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突出支持草莓、茶叶、中药材、柑橘、莲子等。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德苞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示范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县(试点)创建和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建设。鼓励开展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创建和“两品一标”、优级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及农产品市场营销溯源体系建设。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支持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农业企业研究院等认定。支持“农业+”业态发展,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支持开展农旅融合节庆活动。支持“果蔬乐园”、稻香小镇、草莓小镇、荷美小镇、橘子小镇、红花小镇等重要融合载体建设。积极推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两进两回”行动。开展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实现16个乡镇(街道)青年农创客平台建设全覆盖,创建一批星创天地。


专栏8:特色优势农业

u 草莓:夯实草莓产业基础,完善“建德草莓”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发展的体系,着力打造以杨村桥、下涯和航头为核心的草莓总部精品草莓产业带。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扶持发展1-2家与“走出去”战略相匹配的集技术服务、农资和种子种苗供应于一体的服务主体,建设草莓组培三级育苗体系,进一步把“建德草莓”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u 茶叶:按照“稳定面积、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延伸产业链、做深农文旅、增加附加值”的发展思路,着力建设以新安江、兰江、富春江沿江两岸为重点的三江两岸茶区,以寿昌、大同、航头、李家为重点的西南部茶区,以乾潭、杨村桥、莲花和下涯为重点的北部、东北部深山生态茶谷,扶持发展1-2家“建德苞茶”智慧茶园和品牌庄园。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优化品牌建设运营体系,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把“建德苞茶”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

u 中药材:坚持以标准化、产业化、基地化建设为导向,确立重点发展的“建七味”中药材品种。建设以“建七味”为重点的道地药材精品示范基地,突出品牌、注重品质,做强、做精中药材产业。

u 畜牧业:以“控量提质,做精做强”为目标,以自给有余、保障杭州市区供应为重点,推进畜牧业向绿色化、规模化、现代化转型,建设美丽牧场。

u 柑橘:积极引进适栽新优柑橘品种,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着力在三都核心区域高质量建设柑橘小镇,促进柑橘产业与旅游等的融合,打造集产业示范、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体系。

u 莲子:围绕航空小镇、大慈岩景区、新叶古村景区发展与休闲配套相适应的莲子产业,重点引进水果莲等品种;在大慈岩、航头、大同相关区域形成特色莲子产业发展带,大力推进荷美小镇建设,积极开发莲子和荷叶相关的特色食品、文创产品、节庆活动等。

u “建德果蔬乐园”:根据各个镇街的区位、产业特点、客源来源等,加强对果蔬乐园的顶层设计,推动果蔬乐园形成乐园群落,由单一的季节性的采摘园组合形成果蔬乐园群,打造乐园升级版。

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市域乡村规划建设,持续优化村庄布局。加快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互联互通,突出以城带乡、镇村联动,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实施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健全人居环境建管长效机制。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和乡村特色风貌、保留原始生态肌理,加强分类指导,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

4.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实施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分类指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030”全覆盖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以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文化繁荣、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数字乡村为核心内涵,探索具有建德特色的未来乡村建设模式。


第四节  打造浙西综合交通枢纽

1.构建多向联通轨道网络。推进杭建衢铁路、金建铁路建设,构建3条高铁线“X”型布局。推进金千货运铁路升级改造,规划新增李家至寿昌铁路货运支线。积极开展杭州至建德市域铁路、临安至建德市域铁路的前期研究,实现杭州都市圈内部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形成东南西北方向齐全的高速铁路+市域铁路网,增强市域铁路集聚辐射能力。推出金千线网红观光火车项目。开展金千铁路更楼段外迁、磁悬浮超级高铁在建德设站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研究。

2.构建内联外畅公路网络。加快形成“一横一纵三连”高速成网(一横:杭新景高速、一纵:临金高速、“三连”:杭新景龙游支线、千黄高速、建德至武义高速)。加快推进国省道、重要县道提升改建工程,重点实施320、330、351国道,311省道,溪胡线、更石线县道等重大改建工程,大力提升“一主两翼”城市空间框架内通行能力。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中心镇、中心村与主要景点之间、镇(乡)之间联系道路的规划与建设。

3.构建干支结合水路网络。优化水运体系布局规划,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杭州港建德港区规划建设,重点推进新安江航道梅城三江口-马目段四改三、客运码头站点、施家综合作业区、桐溪综合作业区等4大建设工程,全面复兴建德黄金水道功能。推动十里埠码头功能货转客,结合存量空间设置旅游集散中心和配套商业设施,货运作业区向兰江大洋段外移。

4.构建区域低空短途航线。规划建设千岛湖通用机场二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市范围内新增40个以上直升飞机停机坪,新增短途通航航线10条以上,为构建全省空中“一小时交通圈”赋予新的内涵,打造华东地区通用机场枢纽。推进梅城三江口、好运岛直升机起降点建设,其中好运岛直升机起降点研究结合水上飞机起降功能。研究下涯之江花海直升机起降点建设。

5.加速推进交旅融合发展。培育水上客运、休闲绿道、低空旅游等特色模式,积极推动交旅融合。全面启动建德新安江水上客运旅游发展,加快布局水上客旅站点体系。加快梅城水上旅游基地和游轮母港建设,推动梅城成为水陆结合交旅融合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完善市域绿道网总体布局,加快推进新安江、富春江和兰江、寿昌江两岸绿道全贯通。

6.打造客货运立体交通体系。客运枢纽方面,构筑3处铁路客运枢纽和1处公共客运枢纽的“3+1”大枢纽体系。重点推进杭建衢铁路建德南站、金建铁路大洋站、建德市区东站提升改造、换乘型枢纽完善等大客运枢纽建设工程。货运枢纽方面,构建县乡村三级的“1+5+N”货运枢纽体系。重点推进高铁新区物流园区建设,强化公铁水多式联运;建设寿昌配送中心,研究特色货运传送带,实现物流园区和码头公转水、铁转水的无缝衔接;打造以新安江农产品快递物流转运(配送)中心为核心,辐射16个乡镇(街道)的农产品配送体系。依托城乡客运中心站,建设乡镇物流配送中心、配送点。


第五节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1.完善高中压电力设施和燃气设施建设。按照“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要求,建设以500千伏为主要电源,以220千伏为骨干网架,110千伏及以下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网架坚强、多能互联、清洁低碳、运行高效、智能开放、弹性平衡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推进乌龙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推进天然气高压管网建设,加快构建中压供气主干环网,逐步实现管输天然气中心城区全覆盖、乡镇“镇镇通”。

2.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全域幸福河建设,按照“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要求,以新安江、兰江、富春江和寿昌江等河网水系为纽带,形成“一轴十带百脉千塘(库)”的总体布局。完成三江治理改造提升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和改造提升、农村供水及水源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改革。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保障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六节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1.推动环境卫生事业新发展。统筹推进生活垃圾、有害固废、建筑垃圾及装修垃圾、污泥等其他固废的末端处置设施,有序推进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固废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促进固废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基本建成科学合理的固废清运处理体系和规范的工程渣土消纳场所,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10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和易腐垃圾处理能力全覆盖。

2.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按照“城市管理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要求,建立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重点完善城市街巷、道路交通、河道管理、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城管执法等领域的标准规范。严格规范犬类管理,建设标准化的犬只收容中心。持续推动数字城管提档升级,加强非现场执法管理、智慧停车、执法全过程记录等应用场景开发,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贴心城管”的智能化服务水平。

3.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加强市域统筹管理,建立分工合理、责权明确、运行有序的城市综合管理责任体系。加大执法资源整合力度,全面推进综合执法重心下移、职能下沉、资源下放,加快建立健全面向镇街、城乡统筹的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加强综合行政执法要素保障,按照省、杭州市中队规范化建设标准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中队规范化建设。探索执法与管理分离的城市管理社会化服务外包新模式。强化城郊结合部、出入城通道、交通场站、校园周边、重要景观地区、行政交界区域等重点区域管理。


专栏9: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交通:千岛湖通用机场二期、直升机起降点、杭建衢铁路建德段、金建铁路建德段,G320、G351、G330国道改建,S317、S311提升改造,新安江航道梅城三江口-马目段四改三、客运码头站点、施家综合作业区、桐溪综合作业区,省级绿道1号线(兰江—富春江—钱塘江)、4号线(千岛湖—寿昌江)、区域绿道1号线(千岛湖—新安江)等。

◆电力:实施乌龙山抽水蓄能电站、500kV严州输变电、220kV睦州变电、110kV大洋变电、沧滩变电、桥南变电、洋安变电以及配套工程等。

◆天然气:S18建德段天然气高压管道工程安仁调压站至建德分输阀室段、沿320国道中压主干管网、航头门站、杨村桥站,新安江工业园区LNG气源站等。

◆水利:全域幸福河建设、三江治理提升改造、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和改造提升、饮水保障、水生态治理修复等。

◆环卫:推进梅城、寿昌2座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加大全市公厕整治提升力度,建设再生资源分选中心(垃圾回收分拣)4座、标准垃圾转运点位32处(含易腐垃圾转运站)。


第七章  深化美丽生态建设,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建德展示窗口”

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全省“大花园”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厚植生态文明优势,做大可持续发展“本钱”、做足人民幸福生活成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无废城市”打造具有标志性、辨识度的“美丽窗口”。


第一节  打好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持久战

1.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强化“三线一单”约束,使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系统,实现更细致、更精准、更有效的市域生态空间管控。推动“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相关改革工作向产业平台、小微企业园延伸。融入杭州-千岛湖-黄山世界级旅游线,聚焦“新安江—富春江”黄金主轴线,以新安江主城区、严州古城-严子陵5A级景区、梅城三江口国际滨水度假区、黄饶半岛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关键支点,全力打造拥江发展“标志性示范带”,全方位展示美丽生态、美丽人文、美丽产业、美丽人居,成为全省大花园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

2.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水源地保护规定,加强备用水源管网建设进度,保障饮用水安全。持续推进新安江、兰江和寿昌江流域综合治理,推动“五水共治”继续走在前列。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清三河”长效管理。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打造省幸福河建设示范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制度。支持发展循环农业,高标准创建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到2025年达到10家。扎实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对全市150个农村示范小微水体进行全面提升整治。

3.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化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治理、餐饮排气“五气共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公交、自行车出行比例。以公交车、公用车、公务车等公共领域为突破口,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绿色货运,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转移,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4.加强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推进受污染耕地分类管控,严格控制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建设项目审批。强化企业关停转迁过程污染防治和监管。推进废弃矿山生态治理,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原则,力争以较低成本实现新增土地、景观恢复、地质灾害防治等目标。加强矿山粉尘防治,争取矿山生产用水100%循环利用,整体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5.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着力对新安江、富春江和主要支流的重要湿地以及湿地重要生态敏感区进行优先保护与恢复,基本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功能。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大对浙江安息香、细果秤锤树等小种群和昱岭、千里岗、龙门山脉的常绿阔叶林植被群落保护力度。到2025年,创成国家森林城市。


专栏10: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u 大气环境保护:VOCS长效管理整治、餐饮废气治理、绿色交通建设、车辆结构优化、扬尘精细化管控、区域性恶臭异味治理等。

u 水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及提升改造、河道绿化提升、河道整治、美丽河湖建设、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调查,县城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再生水利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等。

u 净土清废:污染场地修复、绿色矿山建设、污染耕地修复、“无废城市“建设、塑料污染防治等。

u 生态系统保护:增绿阔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湿地水城”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等。

u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环境治理监管体系、环境保护能力、环境信息系统、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等建设。


第二节  推进全域美丽建设

1.全力推进省5A级新安江景区城创建。围绕“江上、岸上、船上、晚上”,加强重大文旅项目招引,促进湖、江、城、山等资源互补与整合,做深做透“新安江”文章,系统挖掘文化特质和文化基因,切实做好城市门户、重要街区、主干道沿线、滨水地段、商贸区、广场等重要地段和节点的城市设计,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塑造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建德辨识度的城区风貌。

2.全域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按照“引领第一方阵,走在省市前列”的目标和“同步培育、分批创建、梯度推进、主动申报”的原则,分批有序推进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的省级美丽城镇创建,打造全省美丽城镇建设示范区。运用美丽城镇打造成果,提升夜间经济发展水平。到2022年,15个乡镇(街道)(除新安江街道)全部达到省级美丽城镇创建要求,6个乡镇(街道)达到省级样板镇要求。

3.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全域旅游为目标,推进农旅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整洁、强村富民”的总体要求,全方位开展“点线面空”立体整治,谋划和推进“一廊十线”美丽乡村风景带建设。推进村庄艺术美化,开展“一村万树”村庄绿化,提炼村庄文化基因提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特质,到2025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村达到美丽乡村精品村标准。

4.深入推进“美丽细胞”建设。推进美丽森林建设,在主要通道两侧、三江两岸、沿线村庄、城镇周边、旅游景区等重要节点周边,通过间伐、定株、割灌除草等抚育措施,对针阔混交林和残次林进行林相改造,打造珍贵彩色健康森林景观。加快推进美丽园区(厂、场、社、院、校)、美丽田园、幸福河湖、美丽庭院、美丽人家等“美丽细胞”创建,打造由“外在美”延伸到“内在美”的美丽建德。


第三节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1.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工作,建立自然资源定期调查动态监测、统一评价、信息共享、强化应用制度,实现市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全覆盖。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加快构建分类科学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完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制。

2.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实施总量强度双控、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节水标杆示范、科技创新引领“六大行动”,着力完善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差别化水价制度、节水奖惩机制、合同节水管理、水效标识制度、用水监测统计制度“五大机制”。到2025年,建成节水型社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

3.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进一步深化区域能评、用能权改革。建立健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报送和核查机制。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电能等清洁能源替代,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支持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进“无废城市”创建。

4.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完善绿色采购制度。鼓励设立绿色农贸市场、绿色商场、绿色超市等,支持市场、商场、超市等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鼓励利用群众性休闲场所开设跳蚤市场。严格落实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政策。依托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开展绿色低碳主题活动,加强绿色生活范式宣传引导。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维持100%水平。


第四节  拓宽“两山”转换通道

1.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构建形成以旅游休闲、运动休闲、水产业、美丽农业为核心的美丽经济产业体系。支持做大做强旅游休闲业和水产业,着力做好“+旅游”文章,形成“一业兴、百业旺”良好局面。培育发展美丽农业,加快之江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杨村桥草莓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大同稻香小镇农创产业示范带、三都柑橘小镇建设,打造一批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区、乡村振兴集成创新示范区,推动农业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型。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2.培育发展美丽生态依托型产业。深入实施“美丽+”战略,鼓励发展“美丽+康养”“美丽+文化”“美丽+运动”等美丽生态与健康、文化、体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化美丽生态为美丽经济,持续提升“两山”转化通道的含金量。重点在三江口文化旅游区、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等特色资源集聚区域,招引相关产业项目聚焦发展。

3.构建生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落实省级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试点,制定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核算体系。坚持和完善邓家溪跨区域水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新路径。支持开展生态产品质量认证和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整合构建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微商等不同电商模式融合的生态产品营销体系和品牌推介平台。


第八章  坚持以“德文化”为内核,提升文化建德魅力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德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德文化”高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规模化,提升建德文化软实力和城市魅力。


第一节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1.加大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依托各类基层宣讲平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2.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施“城市精细管理、城市品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文明风尚培育”四大工程,着力破解文明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设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全国文明城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县级市前列。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村镇等“文明细胞”创建和“文明一平米”等文明习惯养成活动,打造一批文明创建示范点。深化“最美”系列选树宣传,壮大“最美建德人”群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持续开展“工匠日”系列活动。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有效遏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德模式,推广道德银行等做法。发挥市级融媒体中心等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讲好建德故事,传播建德好声音。

3.打造“德文化”高地。开展“德文化”基因解码,阐释时代精神,围绕“三自精神”、千鹤妇女精神等“建功立德”精神,推进发展和治理模式融入地方人文精神。加强新安江水电站建设相关历史建筑、“九孔泄洪”水文遗迹保护,加强“三自精神”文化元素和新中国水电事业启航地城市符号的应用。以严州文化先贤、“建功立德”先辈为重点,加强文化精髓提炼和文艺精品创作。推进千鹤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华女子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德文化”标准和品牌推广。深入开展“德润乡村、十佳百窗”展示活动,到2025年,培育100个左右“基层德治窗口”村社,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德文化”高地。


第二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1.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尊重和善待历史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实现应保尽保,留住乡愁记忆传承历史文脉。加强建德人遗址保护,打造“浙江人类文明曙光”品牌。依托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打造,不断挖掘诗路文化。加强非遗项目的挖掘和保护传承。加强重点文保单位和历史名人古迹的保护和利用。大力推进梅城、寿昌开展“千年古城复兴行动”,梅城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推进各城镇、集镇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探索符合建德实际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模式,建设文化产业村落。

2.加强严州古城综合保护与利用。打造钱塘江诗路严州诗韵中心,建设严州文化展示区。加强梅城明清城墙保护,积极推进与南京等城市共同申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实施古城核心区环境整治、旅游服务体系完善等项目,将以严州古城为核心的环三江口区域打造成杭州历史文化展示新窗口、浙江美丽城镇建设新样本、全国南宋文化体验的新地标 。

3.加强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进一步对全市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深入梳理红色历史、挖掘红色资源,做好红色精神传承的提炼和归纳,分级别进行保护利用。积极开展市级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旅游线路开发做好展示利用,打响红色品牌,持续增强建德红色资源的影响力。


第三节  优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1.完善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快城镇书房、农家书屋软硬件提质。按照乡村振兴“文化综合体”要求,推动农村文化礼堂“肌理化更新”行动,实施“文化管家”社会化管理行动,建设“书香文化礼堂”,使之成为彰显乡村韵味、涵养“德文化”的精神家园。加快推进城市书房、乡村书吧建设,完善提升农家书屋,深化“书香建德”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中心、洋安体育公园建设,完善广场、公园、绿道、学校、村(社区)体育设施。支持民间力量参与专题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体育场馆等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15分钟文体圈”。

2.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支持创作一批群众性文化艺术作品,发展村(社区)、广场、公园、校园、企业等基层群众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文化配送服务和活动品牌打造。探索基于数字化的群文配送和服务模式,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进一步提升“文化四送”等文化惠民质量。充分保障特殊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和业余文艺骨干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展“亚运四进”活动,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打造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社区运动会”。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互联网+健身”活动,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引进培育精品群众体育赛事,打造夏日冬泳、自行车运动、网球运动、武术运动等特色“优育+旅游”品牌,打造运动健康之域。引导社会力量承接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培训项目。


第四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1.加快构建建德特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打造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等为重点领域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为主攻方向,力争创建省文旅产业融合实验区和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增强创意设计对制造业、农业等相关产业的渗透提升和带动能力。依托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实景演出项目、文化演艺作品、影视创作基地。着力引进大型影视、动漫产业项目,延伸影视作品拍摄、微电影创作、动漫后期制作等产业链。

2.优化“一带、三核、多点”文化产业布局。对接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以新安江为轴线,挖掘和弘扬诗词文化及当地风情特色,打造文化产业展现的精彩立面。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核,以新安江街道、洋溪街道、更楼街道为发展空间,着力推进文化与科技、制造业、体育、金融等的融合发展,打造文化融合发展核。三江口文化旅游区发展核,以严州古城保护性开发为引领,以乌龙山文化旅游开发为突破口,覆盖三都、杨村桥、乾潭、大洋等环三江口区域,打造文旅融合金名片。航空小镇航空文化发展核,以航空小镇、寿昌古镇等为核心,打造“古+新”“底蕴+活力”的特色文化旅游休闲核。按照“一镇一特色”原则,强化文化产业在特色小镇、传统村落、文创街区、文创客厅等多点布局,打造一批文化IP。

3.深入实施融合创新、诗路振兴和消费促进工程。坚持“文化+”“互联网+”等理念,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数字经济、科技、农业、健康养生、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增加企业产品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实施诗路文化振兴工程,做优沿线诗路文章,探索举办诗路文化主题活动,增强诗路文化的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打造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核心区。以古镇、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等资源为依托,统筹推进重大文化节庆活动,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促进文化消费扩容提质。

第九章  加强民生发展保障,共创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富民、安民、惠民的共同富裕新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打造美好教育样板市

1.高质量普及学前到高中段15年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均衡发展,建立以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个性化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到2025年,省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100%,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坚持“城乡一体、科学统筹、全面推进”策略,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组建,扩大“杭派新安名师”工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落实中小学生减负各项举措。加强高中办学分类指导,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创优。办优办强百年名校严州中学,持续深化与学军中学、杭十四中等杭州市区优质普通高中的集团化办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扩大职普融通,推进市工业技术学校和新安江职校扩容。坚持特殊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做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品牌,设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分宫。巩固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果。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重点发展优质民办教育和特色教育。

2.完善现代化教育支撑体系。编制并实施新一轮教育设施布局规划,重点解决新安江、洋溪、梅城等镇街教育设施不足以及其他地区教育设施提升问题,避免重复投资。加快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城镇与乡村教师的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力度。实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扎实推进“四名工程”。坚持以德为先、“五育”并举,弘扬建德建功立德文化,加强思政教育。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培养新时代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工程,提升教师待遇保障力度。

3.强化继续教育提质扩面。巩固“浙江省示范学习型城市”创建成果,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提升终身教育品质。加强社区教育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成人、老年教育服务质量,扩大成人教育辐射面。深化老年教育发展内涵,建立一批示范性乡镇老年人学习场所。提高成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与实效,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核心课程及课程体系。深入挖掘民间深厚的音乐、美术、书法、戏曲等艺术资源,扩展艺术教育。充分挖掘社区人才,形成人才资源库。


第二节  全力建设健康建德

1.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西院区和杭州市第十人民医院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打造浙西医学中心和杭州医学高地。高质量推进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三大医共体建设,实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全覆盖,建成资源上下贯通、节约集约利用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大幅提升基层就诊率和县域就诊率。加强城乡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建立快速响应医疗救治体系。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智慧医疗。

2.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推进疾病机构标准化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中医药“治未病”水平,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群防群控。

3.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全面推广职业卫生医师签约服务。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着力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鼓励全社会减盐、减油、减糖。显著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加快无烟单位创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健康促进服务模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村(社区)、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工程。加强维护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


第三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推进以梅城、寿昌、大同、乾潭为核心区块的保障型养老机构布局建设,加快敬老院改造提升实施力度,加大公办养老机构开门办院力度。扩大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补助力度,加大特殊困难老人助餐行动和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推进居家养老智慧管理。探索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模式,完善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运行,落实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保障低保困难、残疾、失能失智、空巢等特殊群众的兜底性服务需求为切入点,加大对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

2.深入推进医养结合。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建成市级康养联合体,推进乡镇(街道)康养联合体建设。建立市级养老护理培训基地,实施养老护理千人培训计划,改善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待遇水平和工作条件。拓宽退役军人健康驿站服务新方式,打造退役军人优抚工作新亮点。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更高质量地促进居民增收。以激发重点人群创业活力为着力点,积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准确把握城乡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依托数字和信息技术、文创等载体的新兴服务业,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以及休闲旅游、乡村产业等富民产业,拓展就业新空间。坚持稳岗位和扩就业并举,增强企业稳岗和创造就业岗位能力。鼓励全民创业创新,发展线上线下新就业形态,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供给和社会服务等就业机会。保障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力度,实现更充分就业。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低标准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换衔接。推进新业态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扩面,鼓励城乡流动就业居民持续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常住人口社保制度基本全覆盖。完善公平适度的医疗保障待遇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筹规划各类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救助,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共同体。

3.更高质量地促进人口稳增长。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等趋势,从生育条件、就业条件、生活条件三方面促进人口适度增长。大力吸引高素质人才、年轻人落户建德。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动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支持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发展。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个。

4.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原则,提升社会力量参与人才租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积极性。稳步扩大城乡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覆盖面,做到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创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实现保障。对符合享受公共租赁住房条件并已在租赁市场租房居住的对象进行租金货币补贴。

5.加强基层治理创新。推动基层公权力智慧监督体系建设,打造“共治共享”县域善治样板。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深化市、镇(街)、村(社)三级综治中心智慧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基层”行动计划,全面推行“乡村钉”应用。运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引导村社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村社治理新模式。完成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巩固“德•治理”经验,推广积分制、“钉•功分”做法,形成以德治引领基层治理的建德经验做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自治、社会力量协同的城乡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社区社会组织。


第五节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1.强化公共卫生安全。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

2.深化平安建德建设。坚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阵地管理,加强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严厉打击各种渗透、破坏、颠覆、分裂、危害活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防控和能力建设,构筑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和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加强基层综治队伍、网格队伍建设,推进“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迭代升级,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统筹社会治安防控网建设,加大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基层综治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3.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和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持续组织安全生产督察检查,督促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边到底到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每年创建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个。建设乌龙山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局地警戒雷达。建设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仓库。

4.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巩固省食品安全市的创建成果,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领域重大改革,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数字化监管体系,强化数字监管、依法监管、社会共管,持续夯实食品药品安全基础。以安全隐患治理为重点,智慧化监管为目标,着力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进一步推进农贸市场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改造。

5.坚持火灾防控与灭火救援相结合。持续推进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完善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高层建筑、化工园区、老旧小区等重点领域火灾防控,推广应用智慧消防等新技术,提升全市消防安全综合防范能力。持续优化城市消防布局,配置与当前消防安全形势相匹配的消防队站、消防车辆和消防装备器材,加强乡镇街道专职消防队伍和微型消防站建设,不断强化灭火救援应急处置能力。


第六节  发展其它社会事业

完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利益诉求机制以及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推进“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让更多残疾人就近就便受到庇护、照料服务保障。积极为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对确有照护困难的家庭或婴幼儿提供必要服务。全面深化生态殡葬综合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台、侨务、民族、宗教工作方针,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鼓励支持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设立项目、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慈善帮扶活动。认真做好科普、档案、地方志、社科、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不断加强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双拥、退役军人等工作。


专栏11:民生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u 教育:新建10所、改扩建7所幼儿园,改扩建12所小学和初中,新建1所初中,改扩建3所高中,扩建新安江职业学校二期、市工业技校创建技师学院,新世纪实验学校二期、民办幼儿园改造提升,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培智学校迁建,卫生进修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严州分院(培训基地)、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等。

u 医疗卫生:杭州市第十人民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西院区、市第一人民医院二期、市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楼、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性疾病楼、更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梅城镇卫生院整体搬迁、寿昌镇卫生院病房楼改造、大洋镇中心卫生院迁建、大同医院二期、三都镇中心卫生院迁建、航头镇卫生院改造、莲花镇卫生院改造等。

u 养老服务:建设梅城、寿昌、乾潭等组团镇为区块核心的保障型养老机构,市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市级康养联合体建设,新建3家以上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u “残疾人之家”:全市至少建有1家全省综合性、示范性的“残疾人之家”,所有乡镇(街道)建有至少1家规范化“残疾人之家”。

u 公安:迁建看守所、乾潭派出所营房、三都派出所营房、水上派出所营房、杨村桥派出所营房、城南派出所营房、梅城交警中队营房等,新建城东派出所营房。

u 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每年改建和新建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约16处,达到市、镇、村三级服务保障全覆盖。

u 殡葬:乡镇(街道)、片区级的综合生态殡葬基础设施(骨灰堂)建设,市域第二家经营性公墓建设。

u 消防:更楼消防救援站建设。


第十章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走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前列

改革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金钥匙,是抢占先机、走在前列的最大法宝。要以系统集成理念谋划实施更多集成性、综合性的重大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支撑。


第一节  深化法治建德建设

1.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自觉成为“法治建德”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宣传者。完善法治考评体系,将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

2.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发程序。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持续推进政务公开。

3.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完善以实体、热线和网络为载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业务、全时空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深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创新完善“最多反映一次”做法,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第二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1.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鼓励公共设施用地采取出让方式供地。深化“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持续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低效用地改造提升。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和产权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全域“土地整治+流转”,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等沉睡资源,推动社会资本“上山下乡”。

2.完善财税金融制度。建立政府投资范围定期评估调整机制,不断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进一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打造集中财力办大事“建德模式”,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充分发挥信贷与政策性担保、财政、税务的联动效应,推动新型政银担、续贷过桥、税融通业务提质扩面,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

3.加快发展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推动技术与资本高效融合。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第三节  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1.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优化国企功能定位和布局结构,加快实现国资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建立与现代企业运营相匹配的体制机制。运用数字化监管突显“管资本”作用,真正实现“国资一盘棋”的国资监管系统。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转型。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收购等多种方式,与民营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战略合作、资源资产整合。

2.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要求,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和权益,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


第四节  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1.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改革。围绕全力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市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主牵引,聚焦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费用,强化政策系统集成和制度创新,重塑数据协调的业务流程,推进审批服务“一件事”改革。完善“亲清在线”等精准服务企业长效机制。

2.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清理、废止妨碍市场统一与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和政策。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从就业、外资外贸、供应链、粮食等方面完善风险防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智慧化建设。加强区域联合行政执法,全面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探索行政执法“综合查一次”。

3.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信用监管为基础,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广泛开展“互联网+民生+信用”探索,大力推进“信易贷、信易租、信易行、信易游、信易批”等“信易+”系列项目。加强政策文件宣传解读,普及信用知识,发布信用工作动态。加大对守信典型的宣传和对失信典型的曝光力度。积极参与跨区域信用分互认和应用场景互通,稳步推进跨地区公共信用信息交换。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为更好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得到有效落实,把规划蓝图变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效,着力做好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清廉建德建设、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政策协同配合等工作。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把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建设与发展相融合,探索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第二节  深化清廉建德建设

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深入推进清廉建德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完善基层公权力智慧监督体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一岗双责同向发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紧盯不收敛不收手,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强化政治监督,推动纪律、监察、巡视、派驻等“四项监督”的有机贯通,进一步打开监督转化为治理的通道,打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从责任落实、监测评估、监督考核和氛围营造出发,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及时分解到各部门、各镇街(平台),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建立年度监测评估机制,完善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和社会监督。探索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晋升和惩处重要依据。加强对规划实施舆论宣传,及时报道规划实施过程中涌现的新机制新做法。


第四节  加强政策协同配合

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财政、投资、金融、产业等配套政策,着力发挥政策协同效应。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优先支持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项目。在风险可控和符合信贷政策前提下,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建立健全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建立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