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克三难” 浙江建德实现精准资助 “零距离零次跑零压力零负担”
时间:2021-12-24 09:30 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2021年学生资助学前教育免保育费316人次,计48.694万元;义务教育段学生营养餐1940人次,计97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278人次,计17.0875万元,非寄宿生生活补助1750人次,计47.0465万元;普高免学费563人次,计79.595万元,国家助学金570人次,计57万元;职高国家助学金377人次,计37.7万元;职高免学费5344人次,计507.68万元。普高校内人民助学金计48.76008万元,中职校内人民助学金计33.6943万元。全年资助学生11138人次,共计974.25738万元。

建德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浙江省“一窗受理”平台和民生直达平台,运用“数据找人”、“一键直达”的数字技术,落实学生资助数字化精准资助,改变了以往学生资助的“三难”,即“认定材料多”“认定程序繁”“心理压力大”的三大难题,实现了零次跑零距离零压力的数字化精准资助,获得师生家长的连连点赞。

申报“便捷”与数据“精准”,让资助工作者与资助对象“零距离”。引进数字化管理后,各学校应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落实“数据找人”,改变了以往学校为学生申办资助做材料难,改变了资助工作者条件把握难、认定难的问题,改变了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实现了资助对象“零次跑零材料”,让资助工作者与资助对象“零距离”。让信息更精准,服务更便捷,促进资助工作者与资助对象“零距离”。

以往,学生资助认定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对资助对象认定不精准,以往为了精准资助,学生资助工作者在学期初跑民政、跑残联、跑扶贫办等部门,一一核实受助对象信息,费时费力,且工作数据不够精准。在现在的学生认定过程中,建德市教育局通过数字化“克三难”,让数据替家长跑路,不仅能准确把握信息异动,也能在学生资助对象认定上和在学生资助项目上实现了精准。

“冰冷系统”实现“零次跑”,“温暖传递”让资助对象 “零压力”。在系统使用前,资助对象需要提供各类经济困难的证件或证明材料,这些为了实现精准资助的材料需要资助对象跑村镇、部门开具证明,而恰恰是这些“跑动”带来了“申报难”的现象,更让不少学生在申办学生资助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感觉同学会嘲笑我,我不想申请了。”“去开证明的时候,我感觉大家都有异样的眼光。”“为什么要证明自己很穷?”不少学校的学生私下向老师倾诉,这些无形蔓延的心理压力,常常让许多孩子望而却步,最终放弃学生资助。

数字化改革推动了原本冰冷的数字系统实现“温暖传递”,让资助对象在申办学生资助时能直接提取数据,在学生申办时实现了学生资助的“零次跑”,而“零次跑”给资助对象带来了心理上的“零压力”。

爱心银行免费办卡献爱心,让资助家庭“零负担”。为保障义务段生活补助、普高国家助学金、中职国家助学金等资助资金和中职国家奖学金能及时通过民生直达平台发放至受助学生的社会保障卡(市民卡)银行账户,建德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德农商银行和建德市市民卡中心第一时间进行对接,通过推进一键直达“一卡通”,实现资金“一键达”,解决银行账户的激活痛点,切实解决受助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和为享受中职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提供便利。

工本免费,一卡办理“零负担”。为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建德农商银行减免本次学生资助对象的办卡工本费,同时为受助学生提供免费的办卡、短信、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以支持建德市学生资助工作,履行社会职责。

数据共享,资料收集“零次跑”。根据办理市民卡的相关要求,建德农商银行与建德市教育局达成一致意见,及时部署工作。依托于数据资料管理平台,将办卡资料收集录入,通过跨单位数据协同,实现政策找人、自动匹配,将资料及时传达给建德农商行相应负责人,办好的卡由建德农商行送至每个学校,分配到各资助学生手中。

特事特办,账户激活“零压力”。资助资金发放到位后,市民卡需进行激活,方可进行取款操作。但大部分资助家庭都比较困难,如家长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留守儿童监护人长期不在身边、父亲残疾母亲离家出走等等。建德农商银行为减轻特殊群体办理流程复杂的困难,工作人员特事特办,在合规的基础上,提供最便捷最满意的解决方案。

据统计,建德市教育局2021年秋季学期通过民生直达平台发放的资金共计75.7552万元,涉及学生1386人。下一步,建德农商银行将继续积极用好用足惠民政策,依托民生直达平台,实现公共服务“一次都不用跑”,救助政策“一个都不能少”,兑现服务“一天都不会晚”。数字化改变了建德市教育局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实现了资助制度的重塑。让数据跑路,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的便捷高效,更多带来的是百姓对公平公开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