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民政局多措并举做好困难群众“六稳”“六保”工作
时间:2020-08-31 11:50 来源:建德市 浏览次数:

目前我市有低保户8853户11020人,低边483户743人,特困390户393人。1-8月累计发放各类民政补助7474万元,涉及困难群众1.7万余人,其中低保金6080万元,困难群众物价补贴1146万元,困境儿童、精简对象等补助177万元,临时救助261户72万元。疫情期间发放困难群众一次性消费补贴169万元。建德市民政局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要求,以建立“1+8+2”新时代杭州社会救助体系为目标,利用信息化、数据化等手段,多措并举,认真做好社会救助领域“六稳”“六保”工作。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专项治理成效

一是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根据民政部和民政厅的部署,今年制定了《建德市民政局关于开展2020年社会救助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和《建德市2020年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两份文件,全面部署了全市社会救助专项治理工作,及时清理纠正社会救助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作风不实、救助系统信息和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目前已完成救助系统和一户一档的整改工作,救助对象已做到长期全面公示,并根据专项治理行动中重点治理工作进行排查并整改落实,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8月6日,浙江省纪委第二监督检查室对我市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充分肯定了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开展动态监测工作。依托浙江省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在每月发放救助金前对在册救助对象开展核对。并根据系统核对情况上门走访,重点查找救助是否存在“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等问题,及时调整保障金额或退出保障范围。疑难问题通过召开市社会救助联席会议进行商议解决。同时每年对全市所有在册救助对象开展“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的经济状况动态监测工作,今年已开展所有救助对象全量复核工作两次。通过专项核查,1-8月全市清退不再符合继续享受条件的低保692户1112人,低边2132户4359人,新增低保461户565人,低边139户258人。三是开展救助创新工作。根据2020年社会救助创新试点工作要求,下发《关于建立建德市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外来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两份文件,积极开展困难群众定期探访慰问和低保户籍拓展工作。建立困难群众救助一对一帮扶小组,全面落实探访人员定期上门走访的工作机制,前移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关口,满足困难群众社会救助需求。开展外来人口纳入低保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政策,补齐救助政策短板,扩大社会救助的广度和宽度,让参与建德建设与发展、生活陷入困境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与本市居民同等享受低保政策。

二、建立专项督查小组,完善日常监管机制

一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市民政局成立了社会救助专项督查组,对全市16个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对救助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下发通知并督促整改落实。二是加强约谈提醒工作。市民政局党组联合市扶贫领域专项督查组对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在低保动态管理工作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相关问题和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予以批评教育、谈话提醒。三是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所有救助对象的救助资金全部纳入省财政“一卡通”发放平台,由部门实行社会化发放,直接发放到人到卡,避免了截留、克扣、挪用的现象。

三、强化检查监督工作,确保救助项目落实

一是督查入户调查工作。乡镇(街道)新申请低保对象是否100%入户调查核实,存量低保对象由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按照不少于30%的比例入户抽查,同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力量,用公益创投项目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对申请社会救助家庭开展多维度家境调查,提高入户核查率;二是督查全面公示情况。全市256个村(社区)是否坚持低保长期末端公示、是否真公示、是否公示全面及时、是否落实民主评议制度;三是督查专项核查工作。到乡镇(街道)核查是否按规定要求开展核查工作,是否已将该工作布置到村(社区)一级,是否已百分百入户开展工作。

四、加大救助政策宣传,提高困难群众“两感两度”

市民政局积极探索社会救助主动告知工作机制,把政策送到群众手中,推动政策落实更高效、更精准,充分发挥救助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一是在办理社会救助审核审批时,发放《低保办理须知》,同步把其可以享受的各类政策和救助标准宣传到位、解释清楚,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二是对已经纳入救助范围的对象,采取主动上门告知的方式,将所享受的政策内容、救助类别、救助标准、发放形式等清单式告知本人或亲属;三是对注销低保对象,发放《低保停发告知书》,同时详细解释退出原因,让群众明明白白参保,清清楚楚退保;四是开展各类救助政策讲座,利用党员固定活动日、乡镇(街道)夜学等形式到乡镇(街道)开展各种政策培训,五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宣传社会救助政策,提升信息覆盖面、到达率、知晓率,增加救助对象感受度、满意度,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