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退出老年版
  • 建德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年)
    发布日期:2020-10-23 17:17 来源:市教育局

    1.基本情况

    1.1规模与结构:2019年我市有市域职业(技工)学校共2所,其中,浙江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新安江职业学校),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2019年我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为1775人,中职(含技工学校)招生人数为1514人,普职比为54:46。

    新安江职业学校自2018年9月迁入新校区,学校基础建设能力大幅提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占地107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学校实行校部两级管理办法,分别设学前教育部、旅游财经部和综合部三大学部,主要开设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会计电算化、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西餐烹饪、机电技术应用、含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园林绿化、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等11个专业。该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和实训基地被确认为浙江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实训基地,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评为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

    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现占地109.3亩,建筑面积44057平方米,学校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开设有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化工分析与检验、航空机务、通用航空技术、无人机操控与维修、汽车钣金、电子技术应用、护理等专业,其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化工分析与检验为浙江省技工院校品牌专业。

    1.2设施设备:新安江职业学校现有集实验、实训、演示、交流、比赛于一体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的实训大楼。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为省示范性实训基地。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为杭州市示范性实训基地。能根据实施性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训教学内容。实验实训设备总价值1380万元,全日制在校生生均设备值10036元,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0.6个,图书馆纸质藏书5.5万册,电子图书10万册。2019年新增固定资产总值886万元。

    建德工业技术学校现占地109.3亩,建筑面积44057平方米,学校以创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为目标进行建设,项目总投资6995万元。近几年新建学生公寓、食堂、实验实训楼机电楼、信息楼和化工楼体育馆及室外景观工程等项目。学校具有化工类实训实验室9个,工位147个;机械类实训实验室13个,工位193个;电工电子类实训室13个,工位491个;电子商务实训室5个,工位259个;无人机实训场地3个,工位25个;总工位数1115个,能有效地保证每位学生具有实习工位。学校实习、实验设备总值1520万.

    1.3教师队伍:当前我市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截至2019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核定编制总人数234人,实际在岗205人,其中专任课教师204人(文化课教师82人,专业课教师82人,实习指导教师40人)。新安江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13人,生师比为12.2:1。其中,专任教师106人,本科以上学历10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2%,硕士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中学高级教师2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4%,中学一级教师6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9.4%。专业课教师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8%,专业教师中“双师型”人数为50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7.7%。教师素质各项指标比例均已达标。同时,现有建德市吴雪芳名师工作室,建德市名师徐晔,另有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入选杭州市新锐教师培训团队。

    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2名,具有高级职称15名,硕士研究生6名,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47人,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85.71%,建德市“百千万”高技能人才2人,建德市“282人才培育工程”培养人选1人,建德市名师1人,建德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1个,建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2个,教坛新秀8人。

    另外我市中职学校依托集团办学优势,吸引名师大事进校园,常年从企业行业聘请建德市餐饮协会会长王拥军等16名大师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15%以上,具备2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兼职教师占比60%以上。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我市新安江职业学校秉承“勤•善”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情操,强化法治纪律,促进文明养成,培育学生的优良品德;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夯实文化基础,提升人文修养,加强生涯规划,夯实中职学生的人文底蕴;厚植匠心文化,强化专业技能,培植双创意识,打造学生的精湛技能;以身心健康为基础,锻造强健体魄,培育健康心理,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文化课合格率达平均达到78.3%,职业技能资格证考试合格率达100%,体质测评合格率达97.4%,毕业率达到100%,较2018年有明显提升。

    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构建以“家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体系,开创了用文化的力量引领学校德育实践的创新之路。提炼出以“家文化”为主线,以和谐、感恩、责任为内核,形成我校特色文化体系。学校传承“家文化”,倡导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建设和寝室文化建设,并开展了“感恩月”教育活动、孝文化讲座、元旦晚会、红五月唱红歌、最美建技人评选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2.2就业质量:我市中职学校与合作企业紧密联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积极推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开拓渠道,确保学生有较高就业质量。2019年,新安江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381人,就业学生数381人,就业率100%;对口就业学生数323人,对口就业率为85%。直接就业人数210人,占毕业生人数55%;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为171人,占毕业学生比例为45%。在直接就业学生中,初次就业起薪3000元,进入各级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学生人数为134人,占毕业学生比例为35%;进入其它服务性行业76人,占毕业学生比例为20%。

    我市工业技校2019年毕业生双证率达100%,一次就业率98%,专业对口率81%,稳定就业率86%。参加高考35人,1人考上浙江师范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其余34人全部考上高职院校进行深造。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

    我市专业结构布局近几年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进行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重点建设面向本地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会计电算化等骨干专业。2019年我市中职(含技工)学校共设有数控技术与应用、会计电算化、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园林绿化、机电技术应用、中餐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化学分析与检验、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计算机及应用、自动化办公及文秘、化学工艺、电子电工与电器维修、学前教育等近20个专业。

    3.1.1.优化职业学校结构布局。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现代产业集群等经济转型升级规划,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创新特色专业”的思路,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形成覆盖区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信息产业等五个大类20个方向的专业体系。

    3.1.2大力发展骨干专业。依托区域旅游产业、制造业和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市、浙江省电子商务示范市需要,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烹饪、涉农的园林技术、电子商务、化工、数控、航空服务等八大类主体专业建设。此外,电子商务产业链发展需要,整合发展电子商务、会计等专业,形成商贸类专业集群。对市场需求量小、就业前景差、设置重复的专业给予取消或归并。

    3.1.3.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结合乡镇区域产业特点,开展职成校特色品牌培训项目建设。根据我市自然风光独特,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健康养生等新兴产业的特点,市工业技校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和航空类专业建设的同时开设护理专业,使我市的中职教育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

    3.1.4.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经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3.2质量保证

    3.2.1.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浙江省教育厅提出的浙江省中职学校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中职(技工)学校的实际情况,各学校积极推进各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主干专业布局实现了教学、实训一体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与技术技能训练高度融合。

    3.2.2.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提升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参照国家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学校,学校依据国家标准自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2.3.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家关于证书制度的新规定,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当前校内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鼓励职业学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3.3落实教师编制,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3.3.1.我市2019年全面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多措并举打造建德职教教师强队。未来5年建立1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5个中职名教学团队、5-10个市级中职教师工作室”(现已建立二个名教师工作室)、分专业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加强中职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委托办班、合作培训等方式培育一批职业教育和专业发展的领军人物;鼓励成校教师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专长领域。加强教师培训,持续提高教师师德和专业发展能力。实施“青蓝工程”,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探索建立新招聘教师入职第一年进行“师范教育+企业实践”的培养培训制度。

    2019年新安江职业学校注重教师团队建设且成效显著,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建制度,组建团队,分层任务。“教科研能力提升”校本培训项目被评为建德市优秀校本培训项目,很好地推动了学校教科研的发展。2019年学校各级各类立项课题共九项,其中徐晔、方晓春老师的《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中职酒店专业“贴身管家”进阶式培养计划的实践与研究》等三项课题获杭州市中职专项课题立项,吴雪芳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前教育专业“园中课”教学模式建构实践研究》等六项课题获建德市级课题立项。缪德欢校长领衔的规划课题获建德市一等奖。在杭州市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专项(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中,分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

    建德市工业技校周学平被评为杭州市中职名校长,陈月明老师被评为建德市中职名教师;周学平校长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家文化”建设研究》入选《杭州蓝皮书2019年杭州发展报告》。目前工业技术学校拥有蒋玉琴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陈月明化学检验技能大师工作室、张效南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三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一方面以学校职业技术服务队为依托,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开展技改研究,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困难,通过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企业技改课题研究等工作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营造学校教科研氛围,开展省级、校级课题研究,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技能、教学能力竞赛,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扩大学校和大师工作室的影响力。

    3.3.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87.7%,从2020年起,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3.3.3.开通人才招引绿色通道。柔性引进人才有突破;每年招收一定数量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新教师;建立外聘兼职教师制度,外聘专业兼职教师覆盖各专业,并按专业课教师数的25%左右落实;建立健全职业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2019年,我市中职与技工学校积极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团队在统筹协调产学对接、校企合作、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推进校企共同体建设,制定校企共同体建设章程。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和企业联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企业在信息、人才、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及时反馈人才需求和岗位技术变化信息,鼓励、指导和规范本行业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

    以新安江职业学校为例,该校共合作有19家(包括2家大中型企业),已建立校外实习实训点20个,新增2个,召开就业洽谈会,与半岛凯豪大酒店、杭州千岛湖皇冠假日酒店、千岛湖洲际酒店、严州府大酒 点、喜缘国际宴会中心、杭州嘉匠烘焙学院、建德市农商银行、建德浙西跨境电商园、建德市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等二十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推行旅游专业、烹饪专业、会计专业、电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与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传化集团有限公司、今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叉集团有限公司、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建铜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油漆有限公司等30余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在师资共享、设备共享、技术研发共享、校企文化共享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充分体现招生即就业的职教特色。

    4.2.学生实习情况:各中职学校严格遵循《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16】3号)、《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杭州市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要求,实习管理规范有序。各校积极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企业和职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建设若干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鼓励职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车间,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其中新安江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车间被杭州市2019年质量提升工程立项。

    4.3集团化办学情况:建立新安江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议事制度,理事会决策和协调集团内的重大事项,并有集团发展、重大事项的讨论记录和工作汇报。通过理事会能有效整合集团内各校办学要素,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建德市新安江职业学校作为新安江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能有效发挥龙头学校在教育集团内部的示范作用,保证了教育集团在建德市职业教育的领先地位。各中职学校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鼓励行业、企业与学校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完善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通过试点实践,建立具有建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相应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人才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导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新安江职业学校与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表演艺术、酒店管理、财务管理等3个专业五年制中高职一体化班联合办学模式。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2019年,我市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提供社会类培训共7040人(次),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培训需求。工业技术学校开展的中级工、高级工培训已经是常态化的社会化培训,新安江职业学校旅游、烹饪类专业承担了我市今年的旅游技能比武和烹饪行业的技术比赛。同时,各学校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以技能考证为抓手组织各专业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考证,以新安江职业学校为例。2019年该校共有261名学生取得保育员、钳工、电工、中式烹调师、茶艺师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2018学年我市师生参加省市各类技能比赛,5人次学生在省级、市级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二、三等奖。2019年参加杭州市师生技能大赛,获4金,7银,21铜的好成绩,成为本届大赛的最大黑马。

    5.2社会服务:落实职业学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鼓励其持续获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证书,引导和支持企业等用人单位落实相关待遇。

    我市中职学校始终坚持围绕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加大社会服务工作力度,利用各校的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积极开展社会技能职业培训,为地方社会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2019年新安江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与嘉匠烘焙学院,会计专业与建德市农商银行,学前教育专业与建德市各乡镇12家中心幼儿园、旅游专业与建德旅游、餐饮行业的五家代表性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工作。另外,学校与各企事业单位开展烘焙培训班,与各中小学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还开展了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共计培训3875人次。同时,二校还积极开展免费为民技术服务工作。免费为民开展家电维修、服装裁剪与缝纫等工作,受到了广大社区和市民的普遍赞誉。工业技校截至11月底,共举办各类培训92期,共培训4642人次。在原有移民培训、电工、焊工培训、技能鉴定等基础上,首次建德市社(义)工培训班在市工业技术学校开班,全市16个乡镇(街道)550人参训。

    5.3对口支援:2019年,我市与黔东南贵州省岑巩县中职学校进行对口帮扶对接,新安江职业学校助资2.5万元,赠资1.13万元,派中层领导挂职对方学校1个月,接收岑巩学生共13名,其中招收建档立卡家庭10人。二校师生积极资助家族困难学生,打通家校最后一公里。寒暑假期间,学校组织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深入全市各乡镇街道、村庄进行慰问困难学生家庭,采取精准扶贫,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实际状况,帮助解决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精准教育。建德工业技术学校与新安化工集团、大洋生物等10余家企业合作开办“精准扶贫新型学徒制订单班”,招生云南、贵州贫困生90人,实现“入学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

    6.政府履责

    6.1.经费:我市中职学校生均经费3000元,各学校建立了健全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执行。2019年,全市地方财政投入中职学校资金共496.62万元,其中用于基建投入为105.25万元,用于实训设施设备投入391.37万元。在专项资产管理上,学校明确专项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开支标准,审批人员、权限、流程,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按要求、按预算、按程序管理好项目资金,政策性经费、生均拨款、项目投入经费能及时到位,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保证了财务、资产管理制度的健全、规范及执行的有效性。

    6.2政策措施

    6.2.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评估制度。

    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工作进行“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和监督。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报告向社会公开。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6.2.2.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职业学校对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成员,支持其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在完成规定内容学习后依法依规取得学历证书。对接受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并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在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时,可免试部分内容。

    6.2.3实行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加快建立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建立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发布质量年度报告;进一步建立健全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7.特色创新案例

    【案例1:预培生培养模式】          

    “预培生”是新安江职业学校于2019年在学前教育专业试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相似于“委培生”和“定向生”,但与两者又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培养的时间”和“就业的选择”两方面。“委培生”的培养一般贯穿招生到就业整个阶段,就业单位或岗位目标明确,“预培生”的培养则是从高二学期初至顶岗实习期间,就业单位或岗位存在一定的可变性。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多数为农村幼儿园保教人员。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幼儿园对保教人员的素质及数量需求急剧提高,但因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幼儿园往往无法获取所需的师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则在为重要的师资力量补充。为了使毕业生尽快适岗顶班,为幼儿园解燃眉之急,学校采取“校——园——学生”三方无缝对接“预培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第二学年,高二起始,学校通过对当地公园幼儿园保教人员需求意向的调查,预估总需求量并报名统计,同时对高二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统计出学生就业方向、区域、人数等相关数据,再对两者进行匹配,最后形成“预培生”名单,签订“预培生”协议。学样以“园中课”教学模式为载体,为“预培生”搭建实践平台,保障其定向入园见习和实习。幼儿园则根据园内自身需求,对来园见习或实习的“准员工”进行有目的个性化人才培养,通过学校与幼儿园一年的共同努力,最后达成“预培生”向“新员工”角色目标转换。

    “预培生”培养除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进行保障,还需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岗位职业技能的有效对接,因此学校从去年开始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园中课”, 每周固定一天时间(周五)安排“预培生”入园跟岗见习,在已签订“预培生”协议的实习基地幼儿园中为学生对接一位园内课程导师,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与幼儿园的实训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搭建“校中学”和“园中训”两条学习路径,使学生专业认知、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拓展到幼儿园真实的教育环境和保教活动中,更早更快地熟悉幼儿园岗位技能,从而实现“学生”——“老师”的角色转变,“预培生”人才培养实践,成功突围了学校与幼儿园间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探索了新的人才培养路径。

    【案例2:产教融合】

    新安江职业学校与杭州“嘉匠烘焙学院”合作,学院专派常驻教师在校对烹饪西点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 “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对于职业学校、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双方的合作助力学校摆脱困境,求得发展。学校烹饪专业学生生源不足,素质较差,毕业生就业层次低,教学设备陈旧,办学经费短缺,正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与“嘉匠烘焙学院”的合作,增强了学校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能力,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带动学校的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同时,合作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嘉匠学院在校门店,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另外,这样的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与“嘉匠烘焙学院”的合作,为烹饪专业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对我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案例3:东西部扶贫协作】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做好东西精准帮扶

    2019年,建德市为进一步加强中职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学徒制工作的落实与东西部对口帮扶工作要求有机结合,启动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化工专业面向贵州岑巩县的“现代学徒订单班”的新型学徒培养计划,新型学徒的培育 既解决了建德本地企业的用工问题,又为西部地区的脱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我市的现代学徒制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1. 新型学徒培养背景

      我市化工行业面临的用工困难。化工行业是建德市的传统产业,对建德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劳动力安置有重要作用。同时,建德化工行业列入省、市省级环境保护准重点监管区,为了适应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需要,使建德市化工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为响应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建德市各相关部门打开工作思路,拓宽扶贫渠道,完善扶贫措施,以“招生一人,脱贫一家”的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工商联合会化工分会积极做好联络工作,为学校、企业搭好台,做好联络员。市工商联一边通过走访马南园区的化工企业,了解用工的缺口和岗位标准;同时和我市新安江职业学校、市工业技校联系,进行前期对接。学校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了解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方法,为进一步的合作打好基础。在前期对接的基础上,学校与企业进行了多次协商,学校和企业都分别成立现代学徒制工作推进工作小组,从赴贵州岑巩县的宣传、招生、到学校的食宿、课程的设置、双导师的设立、赴企业的实习、学生考核的标准体系等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初步意见。

      二、新型学徒培养方案

      1.招生与招工一体。2019年6月21日-23日,在市工商联的组织下,市人社局、教育局、应急管理局、环保局以及化工园区的确10余家企业和学校等单位一起赴岑巩县进行前期招生宣传,工业技术学校以企业为单位为学生安排了宿舍,学生的宿舍以企业名称进行了命名,企业为学生准备了生活用品,并按规定为学生提供每月的伙食费用和零用钱,每年报销返乡车费两次。

      2.校企共同设置课程。化工园区共有10余家企业进行合作,在学校和企业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尊重企业,进行了个性化的安排。文化课和专业类基础课程学校进行统一安排,主要在高一年级,从第二学期开始开始安排个性化课程,个性化课程主要由企业导师进行授课,导师把学生带入企业车间,进行教学,将车间作为课堂,课堂也即车间,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3.教师与企业导师的设置。为了做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企业非常重视,设置了企业双导师,一个是专业学习和操作的导师,一般由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对学生的专业进行指导,负责学生专业的提升。另一个是生活导师,由企业人事部门委派,加强学生日常生活的照顾。企业导师与学校老师建立联系制度,互通信息,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4.企业文化植入。为了让学生对企业有更深的了解,能尽快融入学校和企业这个大家庭,从招生开始,企业就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为了赴岑巩招生,企业专门印制了宣传手册,宣传企业的形象,包括企业对外的形象,员工的工作着装、用语等一系列开行为形象的规范;宣传企业发展的定位和未来的愿景;宣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企业明确的做事原则,以及企业对待员工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态度等内容。以此要求员工以敬业为基础,日常工作中要能相互支持与实现信息共享等;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特色创新

      建德工业技术学校新型现代学徒的培养解决了校企一体化育人中工学矛盾的问题,按照“校企双方深度协同、全程跟踪、及时反馈” 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也较好地解决了校企一体化育人质量保障问题。优秀学徒每学期评选一次,学校为优秀学徒颁发优秀学徒荣誉证书,归入个人档案,作为学校评选优秀学生、发放奖助学金、发展团员的重要依据。

      根据企业的经验,外地年轻员工因为生活习惯、家庭等原因难以长期坚持在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的一个用工难题。针对以上问题,市工商联和相关部门企业一起探讨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初步形成为年轻员工的父母亲解决工作岗位的方法。依托工业园区及当地政府,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使员工的父母亲或家属也能在建德找到工作,以此稳定员工在本地化工企业就业,这一工作也正在着手实施中。

      8.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学校党总支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中心和育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益和办学效益。 以“两学一做”为指导,开展全校性政治理论学校活动,落实固定主题党员活动日,发挥党员先进性,通过党员的带头与辐射,提高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素质。根据《关于做好2018-2019年度党员春训冬训工作的通知》(建教党委〔2018〕41号)的要求,建德市新安江职业学校党员开展春训冬训工作。

    建德工业技术学校党总支典型引路,坚持抓点成线、连线成面,积极推进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支部,2019年6月底我校党总支被建德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党总支开展“党建引领   同心筑匠”品牌创建工作,各支部以培养一支红色接班人队伍,建设高精专的师资了队伍和高级技能人才,进行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一红二专三服务”支部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新安江职业学校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关重要讲话,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文章。运用好“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开展初心教育宣讲和“三师五艺四季行”“初心故事”分享等活动。加强学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总支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党员联系寝室、联系困难学生的“双联制活动”。中职学校强化党总支领导学校发展方向,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各项工作,定期召开校级班子会议、行政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表决学校重大工作,保证政务公开透明。学校实行严格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健全畅通的信息渠道,广泛听取师生、家长、社会的意见和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信访工作效率。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9.1.存在的主要问题

    9.1.1.专业品牌建设项目还需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市中职(含技工)学校校企实训车间建设和企业教室的建设还比较薄弱,示范性校企共同体建设项目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发展,设立校企共同体专项经费。重点扶持主体专业创建2个依托中等职业学校、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性校企共同体;急需建设能覆盖我市主体产业群的校内生产性教学实训工场建设项目和一批制度健全、机制灵活、作用明显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以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扶持名师名校名专业和品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扶持建设

    9.1.2. 课程与教学改革项目需要更规范。需要进一步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以指导,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建立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选修课程研发、审核、评价制度,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丰富各专业教学资源库,每年建设校本精品课程5-10门,5年建设20门左右校本精品课程。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推行“做中学” “学中做”等学习方式。改革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长短学期制、选课走班制、弹性学制。开展课堂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制定毕业生毕业评价标准。全面实施学分制,优化质量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9.1.3. 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相对薄弱。2019年,铈积极开展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但整体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相对还是薄弱的。下一步应积极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实训室,借助省市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和多维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积极开发应用网络课程、微课程资源和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9.1.4.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活动开展相对单一。虽然中职学校以技能节、“阳光中职生”、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实验室”、文明风采竞赛等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自信、阳光、敬业、创新和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中职学校文化特质。但还应开展“美丽校园”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德育品牌项目建设,建成2个德育品牌项目,形成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一校一品”的良好局面。

    加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校企文化融合建设,中国传统美德和现代工业文化结合,职业素养与企业管理文化结合,真正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行业文化进教室、企业文化进课堂,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9.2改进措施

    9.2.1.强化职业教育领导和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编办、教育、人社、农办、农林、经信、商务、旅委、总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实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建立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强化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绩效考评工作,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和质量监控,制定科学的综合目标考核制度和发展性规划评价考核体系。建立教育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对话协作机制,围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在人才需求预测、培养标准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和论证、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产业引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9.2.2.完善职业教育经费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按省市有关规定落实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并逐步提高。结合省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设立“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职业教育“四大工程”的投入,重点支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教学实训工场、品牌实训基地、外聘兼职教师、专业结构调整等项目建设。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利益补偿机制与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产生的学徒培训费用,可以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适时提高职业学校学费标准,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完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

    9.2.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职业教育人才“柔性引进”政策有突破。完善职校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制度,放宽年龄、学历等条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校从教,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教学名师。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制度,根据教学需要,聘任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担任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学任务,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积极推进中职学校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试点。

    9.2.4.营造职业教育良好氛围。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表彰力度,对各行各业具有“绝技绝招”、业绩突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实行奖励政策,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和各类典型案例,宣传中职教育在招生、资助和免学费等方面的政策;市委市政府每年举办 “职业教育活动周”,加大对职业教育成果和技术技能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弘扬“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